《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 约3200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国标教材人教版必修 2 第 15 课、苏教版必修 4 、山东人民版必修第二册第 4 课 )
[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发表的演说,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马克思都有着卓绝的让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作者的个人感情深沉、内敛,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培养质疑能力,理解文章内容。(2)体会本文语言精确、生动、感情深沉的特点。(3)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精神。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
一、激疑激趣 导入新课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这是老师喜欢的一句名言,这是谁说的呢?(马克思)马克思用他的聪明智慧,满腔热情,坚韧不拨,不屈不挠,履行了他的格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看看马克思的挚友恩格斯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
(以名言引入,激疑激趣,增强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快速浏览,了解大意。
2 、这是一篇悼词,作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讴歌马克思的丰功伟绩的?(同桌交流)
3 、课堂交流,老师小结、板书:
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理论贡献 发现“剩余价值规律”
丰功伟绩 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革命实践
宣传(编报著书)
组织(创立工人协会)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质疑释疑,培养能力
1 、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有疑之处。
2 、 提问,交流、释疑解难。
(1)“正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的发现和马克思的发现有什么可比之处?
(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是:一切生物的发展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一反上帝创造了人类、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