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把握诗词意象,体会思想情感
- 资源简介:
- 约4530字。把握诗词常用意象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一、中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是厚重而丰富的。读诗,会情满于诗;品词,会意溢于心。所以,对古诗词的鉴赏一直是高考的“经典”题型。但是2002年以后对此类题型作了调整:由原来的客观选择题改为用主观表述题型来考查古诗词。04年考试说明对此题的要求有两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词的形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当中,其蕴含的思想情感也是纷繁复杂的,主要的有忧国伤时之感、建功报国之愿、思乡怀人之苦、长亭送别之情、昔盛今衰之慨、仕途失意之悲、孤独凄凉之伤、寄情山水之怀等等。如何来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情感呢我们可以通过把握其中的某一个“点”来体会其蕴含的情感。在诗词中能够借助用来把握诗词情感的“点”有很多,它可以是诗词中的意象、所引典故、诗词的诗眼(或词眼)等等。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把握诗词意象,体会思想情感。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通俗地说,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的一种形象。它可以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也可以是风霜雨雪;还可以是时间、地点等等。如杜甫《旅夜书怀》的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沙鸥”一词很容易让人想起水天空阔,沙鸥飘零的景象。“沙鸥”这一意象就浸染了诗人如沙鸥般飘泊无依的感伤。
可以说,诗歌中的意象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浸染着诗人的情思。
三、结合题例来具体分析:
(首先回顾02年的高考题)
1、(2002年全国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析:在这首诗中,“折柳”就是一个典型的特殊意象。这一题目考查的也就是对“折柳”这一典型意象的理解。通过理解这一意象来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简称,它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此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