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
由2008年高考看文言翻译题的复习对策
推荐从2002年起,高考用文言文翻译题来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从此“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成为高考的必考题。(北京市2004~2008年改用断句考查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该题的赋分,也由最初的5分(2002年全国卷)逐渐增加,到2008年,增至10分的已有9份,足见命题者对此题的重视程度。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命制走到今天,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又有哪些发展变化,高三师生只有了然于心,复习才有针对性、实效性。本文分析2008年高考文言翻译题的命制特点,解说典型题例,提出有效的复习对策,希望对考生提高文言翻译水平有切实的帮助。
全面审视2008年全国高考17道文言翻译题,我们认为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 仍然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
(一)文言句式的考查仍受命题者青睐
例1. 况,吴人 [判断句](浙江卷)
解说: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2. 故罪人斯戮[宾语前置句](全国卷Ⅱ)
解说: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例3.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省略句](江苏卷)
解说:该句的主语是传主吴汉,召见他的应是帝王,可见原文“召见”前省去了“帝”。
例4. 罪细且不容[被动句](安徽卷)
解说:无语言标志的被动句,“不容”即“不被宽容”。
(二)词类活用考查的力度明显减弱,古今异义词考查的频率较高
例5.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古今异义,实词]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江苏卷)
解说: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例6. 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古今异义,虚词](山东卷)
解说: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三)复合虚词、固定格式的考查力度明显增强
例7.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 [复合虚词](宁夏、海南卷)
解说:“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例8.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复合虚词](江苏卷)
解说:“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例9.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复合虚词](天津卷)
解说:“是其”由两个代词构成,用作主语通常偏指“是”,“是其”应译为“这”。
例10. 非若吏人、百姓然 [固定格式](上海卷)
解说:“若……然”,由动词“若”和助词“然”组成,表示比拟,可译为“像……似的”。
例11.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固定格式](安徽卷)
解说:“岂……哉”,由副词“岂”和语气词“哉”组成,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呢”。
例12. 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固定格式](湖北卷)
解说:“虽……亦”,由连词“虽”和副词“亦”组成,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即使……也”。
复习对策:翻译文言文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