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灯》式结构下水作文四篇
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 刘步春
巴金的《灯》先写眼前的灯,然后由此展开联想,让思绪在历史和文学中徜徉,结尾仍然回到眼前的灯上来: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从眼前写起,由此展开回忆联想,最后仍旧回到眼前,这种结构好似游子远行,从家乡出发,一路奔波闯荡,若干年以后落叶归根,重回故里;又像玩童放风筝,在屋后的旷野里放飞,让风筝在天际里驰骋遨游,尽兴之后,收住缰绳,让风筝从云端落下,重归旷野。
现实——联想——现实,这就是巴金的《灯》的结构模式。
这种结构模式曾被不少散文名家所用。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先是带着儿子在榕树下嬉戏的镜头,然后是一个又一个关于故乡榕树的场景和画面,最后仍旧回归现实,在与儿子的嬉戏中结束全文。日本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也是采用这种思路结构文章的,先是带着小儿子在院子里吹蒲公英的描写,接着是由此引发的关于院子里蒲公英和小儿子来历的回忆,最后再现开头的场景,在小儿子唱声中结束行文。
下面介绍某老师学习《灯》式结构的三篇下水作文:
〇 眼前坚守的树——以往逃离的我——眼前坚守的树
逃 离
食堂的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一年四季,树干上都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象站立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