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备考资料: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
- 资源简介:
- 约10300字 2010高考备考资料:语文经典文言文练习
《论语》选段阅读训练
(一)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②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③,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注】①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②硁硁然:坚定的样子。硁,音kēng。 ③斗筲之人:识量极小的人。筲,音shāo,竹器,容五升。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成为士人的首要条件是:立身处事有廉耻之心。凡自己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以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在道德上的“有所不为”。
B.只做到道德上的自律是不够的,还要有实际办事才能,能完成国君所交给“使于四方”的任务。由此可见,孔子更注重士人在能力上要“有所为”。
C.说话必守信不移,做事能坚持到底的人也是孔子所认同的。因为能做到这些,立身处世上也可以无所亏欠。
D.子贡问“士”的本意在于问“今之从政”的人如何,而在孔子看来,当时的从政者识量浅狭,连最起码的诚信都做不到,不够资格称作“士”。
2、从文中看,孔子对士人提出哪些不同层次的要求?联系实际,谈谈你认为现今知识分子应具备什么素质。(3分)
答:
【答案解析】
1、B(孔子“宗族称孝,乡党称弟”的补充已然表明他更重视道德上自我约束,宁可才不足而德有余。只做到能力上的有所谓,那可能是个奸雄)
2、孔子认为完美的士人要在道德上“有所不为”在能力上“有所为”,(1分)次一等的能行孝悌,德行上有所成就,再低一等的是说话能守信,做事能坚持到底。(1分)今天的知识分子更应该保持道德上的自律,不媚俗不媚权,保持人格的独立与高洁。(1分)
(二)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子曰:“滔滔②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③易之?且而④与其从辟人之士⑤也,岂若从辟世之士⑥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⑦?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注】①楚狂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楚昭王时,因见政治昏暗,乃佯狂不仕,当时人称之为楚狂。 ②滔滔:比喻纷乱的样子。 ③以:与、和。同下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诸“与”字同义。 ④而:你,指子路。 ⑤辟人之士:指孔子。因孔子周游列国,相继离开鲁、卫、楚等国。辟,通“避”。 ⑥辟世之士:避世隐居的人。 ⑦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如不与世人同群生活,那么要跟谁相处而生活呢?徒,辈。
1、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接舆是楚国有名的狂人,他的佯狂实际上是一种避世之法。他与当时众多的隐者一样,以为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难以有所作为,便为洁身自好而遁世隐居与山林鸟兽同群。
B.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贤君子大有作为;如果君王无道,圣贤君子不仅会自己退隐,而且相互号召远离无道之君。因此接舆以凤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是一种德行衰败的表现。
C.面对接舆的嘲讽孔子虽没能直言想法,但却可以由接舆的“知其不可为而逃之”,感受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
D.孔子对隐士的“不合作”持严厉批判态度,他认为过于消极无为无法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
2、结合上面语段,联系当今社会,谈谈你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的认识。(3分)
答:
【答案解析】
1、D (语段中并没有明显的表明孔子的“严厉批判”的态度,甚至从《微子》的很多语段中可以看出由于当时的社会无道,孔子对隐者的不合作态度还是比较欣赏的,且孔子亦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念。但出于对自身道德主张的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