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400字。
高考作文(三):文化名人
浙江省富阳市新登中学 洪申健
在走进考场之前,我们的头脑里至少要积累起两三位文化名人的翔实资料,包括这些名人的主要诗文名句、生平经历、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世之道,我们仿佛能在心里看见他们的形象,听见他们的声音,甚至能够感受到他们温热的气息。在拿到作文题目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联系到这些文化名人,看看平时所准备的素材有无可用之处,该怎样运用这些材料以契合作文话题。读了大量高考满分作文,大家似乎都有这样的感叹:他们所引用的例子我们其实也很熟悉,怎么自己就不会想到呢?原因不外乎两条:我们对作文话题没有真正吃透,思路没有打开;我们对平时积累的一些素材也没有真正烂熟于心,融会贯通。因此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对语文程度一般的同学,没有必要准备太多的芜杂素材,但一定要精心准备二三个文化名人的翔实资料,好像你就是这些文化名人的朋友、亲人和研究专家似的。以下为大家提供庄子、嵇康、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等文化名人的一些资料以供备考复习之用。
一、范蠡(春秋)
◆ 鹤的身姿滑过政治
古语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在历史上,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在政治的刀尖上自由地大展鸿图后,灵活地脱下乌纱帽隐身而退。作为中国谋臣的典范,河南人张良和范蠡就是这样的人。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是兵荒马乱的铁血时代把张良、范蠡锻炼成了天姿神俊的风流人物。
与张良同时代的范增,是很厉害的谋士,但不幸他辅佐的是项羽,项羽虽然有盖世的个人英雄主义,但是在政治上目光短浅、刚愎自用,不时流露出妇人之仁,范增就栽在了他手上,最后于悲痛中被活活气死。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时候,河南人袁绍是势力最大的一股,不但粮草丰足,手下雄兵百万,而且有“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强大家族后盾。当时袁绍帐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尤其是有田丰等几个见识卓绝的人在幕后为他出点子,从表面上看一统江山者非此人莫属。结果呢?袁绍惨遭失败。问题不是出在势力强不强,而是出在了袁绍自己身上,像他这样优柔寡断的人是不能够成就大事的。他不但不采纳田丰的金玉良谋,而且还杀害了他。可见识人很重要。在这方面张良、范蠡就很有水平,他们辅佐的是刘邦、勾践这两个心志坚忍老谋深算的政治狐狸。在用人上,刘邦、勾践扮演了一回伯乐,张良、范蠡则扮演了一回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当刘邦向张良请教如何才能打败项羽时,张良告诉他一是重用韩信,让他带兵占领燕赵一带,对项羽实行战略夹击,二是积极联合南方军阀势力英布和彭越,从而实现战略大包围,使项羽首尾不能相顾。刘邦用了张良的策略,果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汉高祖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所以很想把太子废除,另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继承人。吕后得知这一消息后,整天在张良面前哭哭啼啼,请他想个办法让刘邦改变主意。张良被她的诚心所感动,就替她出主意说: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这四个须发皓白的老头子,是当今的四个大贤人,圣上平定天下后,多次派人去请他们前来辅佐自己,结果这四个人无论怎么说也不肯答应,跑到商山里隐居去了,如果能把这几个人请来,让他们经常出现在太子身边,圣上见了,或许会改变主意。吕后照着张良的话去做,后来,刘邦见太子的身后站着四个气宇轩昂的老人,心里非常吃惊,一打听竟是自己邀请多次不肯出山的商山四皓,于是认为太子已经在天下人心目中树立了威信,羽翼已经丰满,就改变了撤换太子的念头。
范蠡识人的水平就更不一般了。他与越王勾践肝胆相照、卧薪尝胆20年,对饱受屈辱的越国洗刷耻辱灭掉吴国居功至伟。大功告成之后,范蠡敏锐地观察到自己有功高震主的嫌疑,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就向勾践提出来要求隐姓埋名远走高飞。勾践不愿放范蠡走,威胁说:“寡人将把江山分一半给先生,如果你坚持要离开,寡人将杀掉你。”范蠡于是不辞而别跑了,临走前他给对勾践忠心耿耿的好友文种留了封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从越王的面相和性情来看只能跟他共患难,而不可以跟他共享富贵和平,你为什么不赶紧离开呢?”文种认为范蠡太谨小慎微了,自己替越王立下那么大的功勋,他怎么可能加害自己呢?过了不久,文种果然就在勾践的威逼之下自杀了。
显然,张良对刘邦为人的残酷性早有警觉。当刘邦论功行赏大封功臣的时候,张良作为与萧何、韩信并列的重要功臣并没有接受三万户侯的显赫爵位,他坚辞不受,只要求封给“留”这块小地盘就满足了。当韩信、英布、彭越等人正在喋喋不休地为贪图更大的封赏而发生争吵的时候,张良却常常称病在家里打发着清静无为的悠闲时光,他警惕地预感到了刘邦后来屠杀功臣的一系列血腥事件。他明智地放弃了权势,刘邦也就不会杀一个对他构不成威胁的人了。
刘邦死后,张良对政治已经没有任何兴趣可言,他决心舍弃一切红尘中的俗务,想跟随一个叫赤松子的隐士去隐居,从此与高山流水、闲云野鹤为伍。然而女强人吕后却很感激他,强行把他留了下来。张良不得已,只好留了下来,但从此金盆洗手,不再参预政治。
而范蠡以先见之明躲过一场杀身之祸之后,乘了条小船泛沧海来到齐国,从此隐姓埋名在海边耕读,过着与天地为友的淡泊生活。后来,他迁居到陶这个交通要地去做生意。由于经营得法,几年的功夫就成了富可敌国的巨商,但他并不吝啬钱财,而是经常把金灿灿的黄金分送给周围的穷人。范蠡是在知天乐命、无拘无束中度过晚年时光的。
张良、范蠡的心境显然在道德境界之上,现实的罗网已经束缚不住他们过于高飘的心灵,他们飘逸的身姿像鹤一样滑向政治,然后又随心所欲地从政治斗争中游弋出来,他们属于那种能够把黑暗的政治同圣洁的天空连为一片的人中鸿鹄。
◆ 李斯和范蠡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两句充满哲理、言简意赅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