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讲,约28670字。
专家教你做现代文阅读题1-4
之一:审清题目与要求是正确答题的第一步
常见失误
●审题大意,答非所问。
我们在中考阅卷时常常会见到各种跟正确答案相去甚远的表述,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答案,究其原因,就是这些考生不重视审题。事实早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不重视审题,将受到惨重的损失。如2008年贵州贵阳市中考20题第(2)小题:作者主要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将方塘写得栩栩如生、灵性四溢?题干明明问的是“哪一种写作手法”,你只须写出“拟人手法”即可,有的同学却下笔百言,仍不着边际。
●抓不住关键词。
有的同学对试题语言的表述缺乏应有的敏感,往往抓不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从而导致答题失误。如2008年山东青岛市中考第16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人们利用哪些方面来预报雪崩。不少考生就因粗心大意,忽略了题目中的“些”字,只答了一种方法,因而丢了分。
●无视字数要求。
有的题干对答题的字数有明确要求,如“请将答案控制在10字以内”“答案不超过15字”等。在紧张的考场上,有的同学对这类明明白白的要求往往视而不见,答题字数远远超过了规定的字数。这样,只能是出力不讨好,或许你的答案是对的,但仍得扣去一定的分数。
应对策略
●看清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专家教你做现代文阅读题之二:博采约取,且放且收
常见失误
完成审题之后,往往在脑子里涌现许多要说的话,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拿起笔抢着写答案,常常会出现答得不准、不清、不全、不精的失误。具体表现为:
1.答非所问,或者远离题目要求,在答案边缘或外围兜圈子,随意发挥,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或者虽然与要求有点关系,但似是而非,表达含混,并不贴切。
专家教你做现代文阅读题之三:把握要求,正确答题
常见失误
●扣题不紧密
有些考生对所读文章的中心领悟不够透彻,对题目又缺少必要的分析,凭着粗略的阅读感受,匆匆入手,草草作答,所答内容因没有紧扣题意,与文章中心若即若离,导致失分。如2008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试题议论文阅读的14题“联系你的学习或者读书体验,说说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不少考生在表述时大谈学习或阅读时要多思考、多体会,就是没有围绕作者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谈,结果造成了失分。
●表达不准确
各类文体有不同的名词术语,各类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方法,但很多考生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名词术语混淆、答题机械造成了表达不准确。如2008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试题说明文阅读的9题“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有考生把“黄金电”这一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成了“修辞手法”,在表述上也仅仅笼统陈述了“黄金电”很有价值,而没有揭示出“黄金电”的内在意义。
●表述不全面
表述不全面常见的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题目信息理解不全面导致表述不全,如2008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试题说明文阅读的8题“第②段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不少考生作答时只关注了“财富和梦想”,而忽视了后半句话“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表述时只写上了“这里蕴藏着巨大的风力资源”,结果影响了分值。另一种是题目意思理解不深刻导致表述不全,如2008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试题议论文阅读的12题“第③段中席勒和托尔斯泰的观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有些考生回答时对席勒和托尔斯泰两人话中的“独自耕耘”和“独处之时”大做文章,结果没有抓住两人话语的核心,对相同和不同点陈述不清、表述不全。
专家教你做现代文阅读题之四——读:紧扣文本开而有度|
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开放性试题从答案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答案具有多元性的,即答案表述多种多样,说法不一,可以由原文或相关素材生发联想,可以围绕文本中心去展开,但“万变不离其宗”,须紧扣文本和试题作答;二是答案具有正反两性的,既可正面答也可反面答,既可肯定也可否定,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开放性试题能充分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的要求,答案丰富、多元,一般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它不拘泥于一个模式、一种说法、一种表述、一个方面。
常见失误
1.要点不全,漏掉相应的采分点。
在很多开放性试题答案中,一般都是按点计分的,少则扣分。如2008年北京卷第18题: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参考答案:“九龙壁”属于小品建筑。它是“宁寿宫”中的一个独立的、但又与整个建筑群相配的小建筑。它起到装点“宁寿宫”的作用。其采分要素应包括“九龙壁”“独立”“相配”“装点”四项。而有的考生漏答了其中之一甚至更多,因而没能得全分。
2.偏离主旨,没有踩准关键得分点。
开放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胡说”。回答开放性试题就像写小作文,也要围绕主旨去展开,不能天马行空,那样即使“洋洋百字”也不可能获得高分。如2008年广西百色卷第24题:请联系上文,谈谈“许多名家往往就是这样成功的”中“这样”的含义,并另举一个名家成功的例子。参考答案:不降低理想的高度,继续为理想努力奋斗。事例可列举:①“两弹”元勋邓稼先执著追求目标,28年如一日,为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做出巨大的贡献。
例如江苏南京市中考试题第18题(《田野上的白发》):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答成:农村劳动妇女,体弱,贫困,关爱家人。答案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有一定距离。
2.语无伦次,缺乏条理,颠三倒四,眉毛胡子一把抓。眼前的信息一团乱麻,于是将要说的都随意地往卷面上堆。或者丢三落四,缺胳膊少腿。
例如江苏南京市中考试题第19题: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答成: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没注意题目中“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的要求,答案不是对两件事的概括。
3.浅尝辄止,缺乏推敲,触及不到题目的实质。所答的内容不精要,不完美。有的不符合文体风格。例如江苏南京市中考试题第22题: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答成:白发是说明母亲的外貌特征,说明母亲年纪很大,说明母亲做得很苦。不能从文章整体构思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作者思想情感等层次深入思考。
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