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8
- 资源简介:
约4700字。
《祝福》教学设计
何杰
本文发表于《语文建设》2009年第9期
一、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礼教的吃人本质进行深入思考,分析作家是如何通过小说手法刻画人物精神世界的。
二、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总结网上讨论。
同学们,寒假期间我们在“语文真好论坛”上留了一个作业,请大家谈谈对祥林嫂形象的认识。同学们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有些甚至比一些老师认识得还深刻。
我们先看三位同学的见解。
先看白惠天的总结:“在第一阶段,祥林嫂的生活目标是自食其力;在第二阶段,祥林嫂的生活目标是挣工钱,捐‘门槛’,为自己‘赎罪’;在第三阶段,祥林嫂已经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能干;安分守己;善良老实;具有反抗精神,无论怎样艰难,生活的希望仍未泯灭:虽身份低微,但仍然活得有尊严;深受封建礼教毒害。”
再看高明对小说中社会环境与社会心理的深入思考:“同是苦命人的柳妈们为何竟如此作践祥林嫂,为什么?我想,解决了这个问题就相当于顺便讨论了为什么麻木的人们会那样麻木下去。这可能还真不是一句‘上天堂的梯子只有一部’就能说清楚的。我想,第一个原因便是她们的自保。在苦难的生活中,她们只有与有势力的‘我们’保持一致才能得到精神上的喘息。但凡她们中的某个个体表现出与‘异端’祥林嫂稍有亲近的迹象,就会立即被‘我们’孤立,沦为祥林嫂一样的‘她’。第二个原因便是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恶。在仁义道德被滥用于一切的时代,人们只有装出一副温良恭顺的样子才能被他人接纳。而人性中恶的本质是不可能被这种伪善所排解的,也就必然发泄到最弱势的祥林嫂身上。一个被封建礼教禁锢成了典型良民的女人哪里是强大的‘我们’的对手?!”
再看一下李美玉对祥林嫂内心世界的分析:“祥林嫂在临近死亡时还向人询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她关心人死后的灵魂问题。这是深刻联系着她全部人生经历的思想;罪恶的社会迫使她断绝了对于生的一切留恋和希望,她唯一的可能就是想到死,她想在冥冥之中会见亲人,但又非常害怕见到亲人。因此,人死后灵魂的问题,就不能不成为此时祥林嫂最关切的问题。这是一个多么尖锐、紧张、深刻的思想矛盾啊!这个情节不仅深刻地联系着人物最悲惨的命运,而且还紧紧地联系着人物挣扎、反抗的性格。在祥林嫂死亡的前夕,她终于对灵魂、地狱的存在发生了疑惑,反映了她不甘心于忍受别人替她安排好的死后的命运。”
这三个同上讨论的代表,还有许多非常精彩的见解,这里就不详谈了。综合起来看,同学们已经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入理解:祥林嫂的善良、质朴、勤劳,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内心世界的痛苦,祥林嫂的深受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毒害,祥林嫂是封建礼教害死的,封建思想对社会各类人群都有很大毒害,鲁迅批判的是一个“无爱”的世界。
(二)第二环节,引入本课话题:封建思想对人的戕害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反抗?许多同学认为,她的反抗不过是在争取做奴隶的资格。这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仅仅如此吗?同样作为奴隶。祥林嫂与其他受压迫者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