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文言翻译题的八个考查点
- 资源简介:
约2590字。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翻译题的八个考查点
文言语句翻译是古文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下面以历年高考中出现的一些句子为例,谈谈高考文言语句翻译题的备考。
考查点之一: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书写相同但意思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比如:
例1: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例2: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例1中,“史记”的翻译可能会有些难度,其语境义为“史书”,而不是现在所说的司马迁的《史记》;另外,“河”古义专指“黄河”。而例2的关键词为“忍”和“去”,其中的“忍”在教材里出现过——《鸿门宴》有“君王为人不忍”一句,这个“忍”也是“心狠、残忍”;“不去”的“去”也属古今异义,今意“往”,古意指“离开”。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因此,考生解答翻译题时应警惕与现代汉语形似的双音节词,切不可轻易地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古代汉语的词语,以免造成“以今释古”的错误。比如:
例3: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例4: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
例3中的“设备”、例4中的“宝藏”都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翻译时应分开解释,分别指“设置防备”和“把……当作珍宝收藏”(“宝藏”直接译成“珍藏”也对)。
考查点之二: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所谓“同义复词”,指古代汉语中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词语。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因同义复词两个部分的意义相差甚远,常让人无从下手;其实,在具体翻译时“取其一”即可。比如:
例5: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想治理天下,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在本例中,“平治”就是一个同义复词,意思是“治理”“使……太平”,“平治天下”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
所谓“偏义复词”,指古汉语中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作为陪衬,只起到构词的作用。在具体翻译时,同样只“取其一”。比如:
例6: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
在本例中,“开合”即是一个偏义复词,偏义在“开”,“合”是衬字。
考查点之三:通假字
通假字也是高考常用来设题的考点。比如:
例7:身虽瘁臞,犹未有益。(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
本例中的“臞”同“癯”,意思是“消瘦”(译成“清瘦”“瘦弱”“枯瘦”等也可);“瘁臞”,就是“憔悴、清瘦”。
考查点之四: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几种情况,名词作状语也属于这一范畴。比如:
例8: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