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分析综合等39套)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37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12/25 10:25:0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6
  • 下载点数: 1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分析综合.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报告和科普文章.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辨析病句.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辨析并修改病句.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传记.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创新题型(含图文转换).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断句与翻译.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仿用句式.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环境.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记叙性散文.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鉴赏诗歌的形象.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鉴赏诗歌的语言.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情节结构.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人物形象.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实用类文本的探究.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文学类文本的探究.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文言虚词.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写景状物散文.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新闻.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修改病句.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选用、变换句式.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压缩语段.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艺术手法(包括语言).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议论说理文.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语言表达简明、得体.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语言表达连贯.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正确使用实词.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正确使用熟语.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正确使用虚词.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主题.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名句名篇.doc
  2011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文言实词.doc

  第一部分   专题四   第三讲   报告和科普文章  
  题组一 报 告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当前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背景:从2005年起,教育部与中宣部、人事部、社科院、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开展素质教育系统调研,于2006年9月形成了约几百万字的调研报告。《当前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是总报告的第二部分,本文节选自该部分的第4点“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面临诸多障碍”。
  招生制度与评价制度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近30年来,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但激烈的考试竞争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调研表明,高考制度改革不是单纯的教育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受多方面的制约。以往的一些改革措施,如建立高中会考以促使学生全面学习、减少考试科目以辨析并修改病句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盛的根本因素。
  B.河南一彩民获得88注一等奖,累计3.599亿元,一举取得了新中国彩票发行以来单
  张彩票获头奖金额最高的新纪录。
  C.不仅热爱科学的人们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而
  且能培养科学的精神。
  D.还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就提笔写书,一些“神童”的做法未免失之浮躁。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A项“人心向背”与“兴盛”搭配不当,属两面对一面。B项搭配不当,应改为“创造了……新纪录”。C项语序不当,“不仅”应该放在“热爱科学的人们”之后。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第二部分    专题十   第一讲  辨 析 病 句
  知能演练场
  1.(2010•全国新课标调研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电视剧《潜伏》、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形成了屏幕热播、专家热评、群众热议,成为广东影视重新崛起的重要标志。
  B.短短三天的时间内,我国媒体报道的地震就有6次之多。其中包括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的里氏7.3级的海地大地震。有人甚至将频发的大地震与科幻电影《2012》相联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许建东研究员表示,这是正常的能量释放,“不必恐慌”。
  C.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教育投入的责任和合理的分配比例,所以地方政府倾向偏重于将资金投入到生产性的公共项目中。
  D.海外华人参政意识不强,跟欧美白人甚至非裔相比,华人不太擅长公共演说,这是与中国人的性格和传统观念有关造成的。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群众热议”的后面加上“的轰动效应”。C项,“倾向”第一部分   专题四   第一讲   传记
  知能演练场
  一、(2010•全国新课标调研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混血儿到美国总统
  奥巴马1961年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邓纳姆是堪萨斯州的白人,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结婚,也把6岁的奥巴马带到印尼。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成年后的奥巴马在自己的回忆录《父亲的梦想》中披露,由于父亲是黑人,母亲是白人,他曾一度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迷惑,并为此使用大麻和可卡因等毒品。
  奥巴马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91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这是人才济济的哈佛法学院所有1600名学生当中的最高荣誉,奥巴马首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第三部分 专题十四  创新题型(含图文转换)
  知能演练场
  题组一 漫画赏析类
  1.看漫画按要求答题。
  (1)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画面内容。(不得超过50字)
  答:                                                                  
  (2)用一句话写出漫画的寓意: 
  。
  参考答案:(1)示例一:
  两人栽树,左边一人只在地上画圆圈标出要栽树的地方,未栽一棵树;右边一人栽了一棵树,树已长大。
  示例二:
  两人栽树,一人在找地,一人栽了一棵树;后来,找地者还在找,栽树者在浇水;最后,树已长大,找地者还在找地。
  (答案示例一从左说到右,答案示例二从上说到下,均可。内容正确;顺序合理;句子通顺)
  (2)一万个“0”抵不上一个“1”(答“行动胜于空想”之类的也算对)
  2.(2010•烟台模拟)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然后回答问题。
  第一部分  专题三   第二讲   记叙性散文
  知能演练场
  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题。
  湖 光 塔 影
  宗 璞 
  ①从燕园离去的人,难免沾染些泉石烟霞的癖好。清晨在翠竹下读书,黄昏在杨柳岸边散步,习惯了,自然觉得燕园的朝朝暮暮,和那一木一石融在一起,难以分开。燕园的诸般景色中,最不能忘记的,大概是那湖光塔影的画面了。但若真把这幅画面落到纸上,究竟该怎样着笔,我却想不出。
  ②小时候,常在湖边行走。只觉得这湖水真绿,绿得和岸边丛生的草木差不多,简直分不出草和水、水和草来。又觉得这湖真大。在湖岸边看着鱼儿向岛游去,水面上形成一行行整齐的波纹,“鱼儿排队!”我想。夜晚,在梦中,我便也加入鱼儿的队伍,去探索小岛的秘密。
  ③一晃儿过了几十年。我在经历了人世酸辛之余,也已踏遍燕园的每一个角落,领略了第二部分 专题七  第四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能演练场
  题组一 概 括 主 旨
  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 相 思
  林 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①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注] ①罗带,香罗带。古人把香罗带打成同心结,表示永远相爱。
  试就你的理解,简单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送别诗。写一个青年女子因爱情受到波折(罗带同心结未成)而泪别情人(君泪盈,妾泪盈,两岸青山相送迎)时的情景。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及依依难舍之情。
  专题五  第一讲  文学类文本的探究
  知能演练场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黑 羊
  [意]卡尔维诺
  ①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②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③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家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该国政府也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④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国定居。到了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出门去偷,而是待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⑤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有进去。
  第二部分 专题十二  第一讲  选用、变换句式
  题组一 选用句式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唐诗以韵胜,故丰腴;  ①  。譬诸花,则  ②  。
  A.①宋诗以意胜,故瘦劲
  ②唐诗如寒梅秋菊,秾花繁彩;宋诗幽韵冷香,如芍药海棠
  B.①宋诗以意胜,故瘦劲
  ②唐诗如寒梅秋菊,秾花繁彩;宋诗如芍药海棠,幽韵冷香
  C.①宋诗瘦劲,得益于意胜
  ②唐诗如寒梅秋菊,秾花繁彩;宋诗幽韵冷香,如芍药海棠
  D.①宋诗瘦劲,得益于意胜
  ②唐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宋诗如芍药海棠,秾花繁彩
  解析:该题目主要考查了选用句式。从整个语段看,该语段使用了对偶的形式,对比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①处按照横线前面的结构,只能选择A或者B;从②处来看,说到第二部分 专题十三  第二讲  语言表达连贯
  题组一 排列句序题
  1.(2010•哈师大附中模拟)下列句子的序号填入横线处,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向西方的贸易通道,从西安出发,经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各国,再由这些国家转道至欧洲。        。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药之路。
  ①“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重要通道
  ②与茫茫沙海、驼铃叮当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样
  ③其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至波斯湾、红海
  ④史料记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便已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
  ⑤而欧洲商人则带来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等异域珍品
  ⑥中国商人将中国丝绸、陶瓷、香料、茶叶、漆器等物产运往欧洲
  A.④①②⑥⑤③            B.②①④③⑥⑤
  C.③⑥⑤④②①                D.①②④⑥⑤③
  解析:②承接“陆上丝绸之路”,故在最前面;①中的“又一重要通道”承接②的内容,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二讲  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迎 宾 竹
  齐运喜
  郑副市长喜欢舞文弄墨,尤爱画竹,工作之余总爱操起画笔涂涂抹抹地忙乎一阵。
  这天,郑副市长正在家中画台上创作“百竹图”,红尘宾馆的马经理光临了。他似乎特别喜欢“百竹图”。眯着眼睛点着头,绕着画台转来转去,不时用手指指点点评论着。
  竹子翠绿欲滴,生机盎然,做临风起舞状,挺拔多姿,似有清代郑板桥之竹韵。图上题有八字:高风亮节,虚心向上。字体龙飞凤舞,潇洒遒劲。
  马经理不是门外汉,他的评论和夸赞都很中肯,还指出了不足之处,郑副市长不能专题六  第一讲  文言实词
  知能演练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人并走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老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路人为逐擒之                           
  (2)莫知其孰是                           
  (3)此易知耳                              
  (4)融正色谓后出者曰                      
  (5)必不被捻                               
  答案:(1)追赶;(2)谁;(3)分辨清楚;(4)表情严肃的样子;(5)同“撵”,捉住
  [参考译文]
  前秦符融做冀州牧的时候,有个老妇在路上被抢劫,她就拉长声高喊“捉强盗呀!”有个过路的人闻声追赶,替她把强盗捉住了。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当时天色已经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官府那里去。符融看见他们就笑着说:“这事容易搞清楚嘛,可让两个人赛跑,先出凤阳门的就不是强盗。”他们跑完后又回到州衙门里来,符融就严肃地对那个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才真正是强盗啊,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强盗于是认罪。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