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义士反阉独皦皦,众后人立碑皆泣泣——《五人墓碑记》教案
- 资源简介:
约6470字。
五义士反阉独皦皦,众后人立碑皆泣泣
——《五人墓碑记》教学案例
浙大附中 程继伍
一、教学思路(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新教材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代表性的时文固然重要,因为它能及时的反映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特定时期的文章思想特色和写作风格。但是,代表性的古文是我们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精粹,它代表不同时代或时期的特色和风格,并且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证明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辩证深邃的思想认识,匠心独运的构思布局,精练简洁的语言表达,独具一格的艺术才华等)。因此适当增加优秀古文的比重,对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加强青少年的素质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五人墓碑记》从形式看是一篇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体。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而本文又跟一般的墓碑记有所不同:它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义士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并且,作者在这个基础上,阐述了生死价值观的问题。因此本文是对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格感化的极好材料。教师不必过多的阐发课文的主题思想,只须介绍必要的历史背景和事实,加以恰到好处的点拨性讲析,让学生自己在诵读关键文句的过程中接收熏陶,感悟人生的价值观。
“义”是全文的“纲”,五人“激于义而死”,贤士“激于义”而“立碑”,作者“激于义”而写“记”,那么我们也该“激于义”而“教”而“学”。本文感情强烈,语言铿锵,主要得益于语言表达上的叙议结合。指导学生搞清楚本文叙议是如何紧密结合的,是教学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学能否“激于义”,首先取决于教师的点拨性讲析是否真正能突出课文内容本身的“义”,可以说教师在课堂上自然地“激于义”,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通过学习叙议结合手法,深刻领会“义”的强大感召力是根本目的。
对比、反衬是许多优秀作品经常采用的手法。《五人墓碑记》在这方面用的犹为突出和成功。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电子课件,或者设计相关的板书,让学生参与分析和填写。
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本文采用讲诵和答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始终运用多媒体课件,拟用三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
以讲诵方式为主。
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