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学实录
- 资源简介:
约4150字。
《五人墓碑记》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南头中学学子们欢聚一堂。是,我用了欢聚一堂这个词,因为我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充满欢声笑语,最好能飞出欢乐的歌。可是今天我们可能会有点沉重,因为我们要读的文章是《五人墓碑记》,我们的话题和生死有关。或者,让我们一起来笑谈生死?开个玩笑哈。(师笑)
师:昨天备课的时候,突然想起多年前读过的两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板书)
生1: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师:嗯,很好,咱们班有同学读过这首诗。刚才哪位同学接了后面那句,请上来替我写到黑板上来好吗?
生1:算了,我的字不好看。
师:没关系,我相信一定比我写得好看。
生1上台板书。
师:为什么会想起这两句诗呢?没办法,书读得太多,一不留神它就跑出来了,呵呵,开玩笑啊。接着说,为何会想起这两句诗呢?很简单,因为《五人墓碑记》就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们昨天读过课文,知道五人墓是在明朝末年苏州市民但对阉党的斗争中牺牲的五位义士的合葬之墓,碑记就是墓志铭。对于作者张溥,我们得了解一些什么?
(放映幻灯片,作者介绍)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文本。大家齐读一次。
生读课文。
师:读的不错。纠正一点,有同学把“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读成了““大阉之乱,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这样读,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师:读文章要提纲挈领,抓住了纲领,才能理清文脉,真正读懂文章。刚才咱们又读了一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抓住纲领了吗?或者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你们找到了体现这个主旨的句子了吗?
生2:故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对,很准确。大家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生读。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句子解释解释?
生3:于是我和我同社的朋友们在墓前非常愤慨,写了这篇碑记,也用它来阐明生死的重要意义,并得出一个匹夫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结论。
师:哪个词解释为愤慨?
生3:哀。
师:同学们推断一下“哀“于此处是个什么词?
生:动词。
师:学过《捕蛇者说》吗?里面有“君将哀而生之乎”一句,哀是同情的意思。这里哀不能直接翻译成同情,应该翻译成惋惜。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师:这个句子很复杂,文言知识点很多,比如之作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作助词表停顿;记、明、大、重词类活用现象等等。
师:理解了这句话,我们就知道原来张溥写这篇文章有两个目的。一是惋惜这个墓只有碑而没有碑记,于是写这篇碑记来记载五位义士的事迹;二是在此基础上,阐述生死的重大意义,得出小人物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结论。
师:那么同学们看看,文章哪几个段落完成了第一个任务?
生:1——4段。
师: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五位义士的死因,大家会找哪句话?
生4: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
师:很好。这句话是说五位义士是蓼洲周公被阉党逮捕的时候,被大义所激昂,死在这件事上的。焉作兼词,于此的意思。咱们大致梳理一下1——4段的内容。第一段交代死因和修墓的原因,第二段夹杂了少许议论,第三段比较详细地回顾苏州市民暴动的经过,第四段写五人就义时的情景。这五人就义时是什么样子?
生5: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