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散文
- 资源简介:
共6大题,约14060字。
2011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散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谏 论
[北宋]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彼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选自《嘉祐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 向:先前
B.彼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 奔:追逐
C.顾见猛虎暴然向逼 顾:回头看
D.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 苟:姑且
解析:苟:如果。
答案:D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真正能进谏的大臣,必使国君接受谏言;真正能接受谏言的国君,必使大臣力谏。
B.国君拥有的地位和权势,使进言劝谏的大臣常常冒着死亡的危险。
C.苏洵认为当代没有推行奖赏进谏者和惩处不谏者的措施,所以国家渐渐衰亡。
D.本文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说明,赏、刑结合,才能使朝廷众臣直言敢谏。
解析:苏洵认为当代偶尔奖赏进谏的人,没有惩罚不谏之人(“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而国家衰亡是前文谈到末世之风时涉及的,与苏洵论述当代无关(“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答案:C
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2)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3)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