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小说阅读指导素材
- 资源简介:
约12560字。
一、小说之美探踪
对于一个小说读者而言,如何鉴赏小说固然十分重要,但首先还得明确我们为何要鉴赏小说,或者说,小说之美究竟表现在哪里。
1.逼真之美
文学皆有虚构,但文学又都讲究逼真之美,这是从艺术真实的要求上来说的。再者,文学又有所谓主情与主事之别,诗歌、散文是主情的,戏剧、小说是主事的,因而在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上,戏剧、小说这类主事的叙事文学就要比主情的文学占有优势,这已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了。不过,戏剧的逼真美与小说的逼真美并不一样。戏剧以有限的艺术真实反映生活的真实,总给人以似真非真的感觉,小说则常常可以充分自由地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使之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无论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可达到酷似现实世界的地步。所以,人们常把小说作品称之为“生活的画卷”或“人类社会生活的镜子”,这就突出地表明了小说艺术的逼真之美。
我国明代小说评点家叶昼在《水浒传》第二十一回有一段批语最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此回文字逼真,化工肖物。摹写宋江、阎婆惜并阎婆处,不惟能画眼前,且画心上;不惟能画心上,且并画意外。顾虎头、吴道子安能到此?”这里所指出的“眼前”、“心上”、“意外”,正是小说逼真之美的三个不同层次。这三个层次在戏剧、散文和诗歌中又恰恰是各有长短。戏剧长于“眼前”实景的再现,散文长于“心上”活动的抒写,诗歌长于表现言外之意、韵外之旨,而小说则是“眼前”、“心上”和“意外”之长兼而有之。
一方面,小说可以在更广阔的程度上对生活作如实、具体的描写;另一方面,小说对生活的逼真摹写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又必须以刻画小说人物为中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因而,小说人物形象的逼真才是小说逼真之美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内容。也正是如此,小说的逼真之美也就不是以量的多少来衡量,而是看作者所反映的生活真实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审美内涵的典型性,或是否体现了作家崇高的审美理想。小说一旦将生活的真实转化为艺术的真实之后,它就能在读者想象的世界里创造出一个远比生活的真实更具特色、更具魅力、更具新鲜感的崭新境界。
2.丰厚之美
一部好的小说就像一种含孕深广的人生,使你置身于富有立体感的真实而广阔的生活里,它总是多侧面地给读者以体验、暗示、劝诫或憧憬。小说艺术的丰厚之美,不在所表现的生活面如何广阔,而在本质上的凝聚;不在所写人物的多少,而在形象塑造的典型性;不在现象上的热闹,而在思想内涵的深邃;不在篇幅的长短,而要看整体上是否充实,是否有玩味的余地。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艺术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小说的丰厚之美重点则在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多大的概括性、宽泛性或多义性。小说家运用形象思维来创造形象,而形象总是永远大于思想的。或者说,小说形象总有确定的一面(作品所赋予形象的含义),也有不确定的一面(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与修养对形象的体会与鉴赏),这样,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也就不是单纯划一的了,从而体现出小说的丰厚之美。换句话说,小说读者从确定的一面见出不确定的一面,以自己的经验和修养对它那不确定的一面给予种种不同的确定,这即是形象单纯而内容丰厚的小说之所以吸引人的奥秘之一。
3.铸灵之美
所谓铸灵之美,即指小说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铸造人的灵魂。人性不是消极地由社会所赋予,它的生理基础带有一定的遗传性,但其根本的还在于后天培养。人的可贵之处,也在于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和创造性。
大凡对美的事物的鉴赏,都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不过,在小说鉴赏中,由于小说还具有逼真之美和丰厚之美,这为小说的铸灵之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鉴赏一篇优秀的小说,就像我们感受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