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第一辑(30份)
- 资源简介:
-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赫连达传 .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阿合马传 .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包拯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程师孟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大公鼎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第五伦传 .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杜诗传 .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噶礼传 .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国泰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和洽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孔奋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李勉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刘观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刘焕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卢怀慎传 .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卢钧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毛玠传 .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桑哥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司马芝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苏琼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谭澄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王亶望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王政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吴遵路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羊续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尹翁归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张堪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张汤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郑当时传.doc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鄢懋卿传 .doc
阿合马传
阿合马传 ——《元史》卷二○五
[说明]在元朝前期,阿合马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从元太宗窝阔台开始,元王朝的财政主要就是依靠“色目人”来主持的。阿合马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为元世祖设计了种种搜刮民财的方案,例如清理户口、垄断专利、滥发钞票等。不消说,在为朝廷残酷搜刮的同时必然就是为自己残酷搜刮,因而阿合马也就是在这一意义上成为一名酷吏,引起了汉宫和汉民的强烈反对。在《元史》本传并不全面的记载中,就有“益肆贪横”、“内通货贿,外示刑威”这些话,从他的家里还搜出两张人皮,加上其他史料的记载,就使这个人物完全具备了入选本书的条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王著这个人物,传中对他的描写相当细致,显现出了古代烈士舍生取义的一脉传统。
阿合马,回回人。不知道他进入仕途的具体情况。元世祖中统三年,才任命他兼管中书左右部,兼任诸路都转运使,专门委任他处理财政赋税方面的事。阿合马上奏世祖下令分条规划,向各路运司宣布晓谕。下一年,因为河南钧州、徐州等州都有炼铁设备,请朝廷授予宣牌,以振兴冶炼的利益。世祖把开平府升格为上都,又任命阿合马为同知开平府事,兼管中书左右部照旧不变。阿合马上奏请求任命礼部尚书马月合乃兼管已经清查到的三千户没有户籍的百姓,加强炼铁行业,每年上缴铁一百另三万七千斤,用这些铁铸锻农具二十万件,换成粮食上缴给公家的一共有四万石。
至元元年正月,阿合马上奏说:“太原的百姓熬煮私盐,越境到处贩卖。各地百姓贪图他们的盐价钱便宜,争相购买食用,解州的官盐因此而卖不出去,每年上缴的盐税银子只有七千五百两。请朝廷从今年开始增加太原的盐税银子五千两,不论和尚、道士、军士、匠人等各户、都要分摊缴纳盐税,民
包拯传
包拯传 ——《宋史》卷三一六
[说明]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不久,包拯被授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