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案
- 资源简介:
约6730字。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是一篇学术报告。它应该还是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说明文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是前沿科学,又与日常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基因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教学中应结合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但也要注意不能将说明文上成科普课。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相关语文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中应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研究文体特征,注意文章结构,掌握基本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教会学生筛选文中的有效信息,教会学生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这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应该重点关注、解决。
思路方法
作为说明文教学,主要应抓住两点,首先,作为学术报告,本文在结构上具有条分缕析、纲举目张的特点。教学中应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如:基因组计划是什么?这一计划有何意义?为什么说基因组计划还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或图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筛选出来,由总而分,渐次进行,以此来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其次,《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介绍的生物科学工程,这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但我们读起来却并不困难,主要是作者的说明语言多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举重若轻、明白晓畅,应引导学生反复体会其说明特点及其取得的科普效果。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捕捉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对说明对象形成综合理解。
2.把握本文总分结构对于表达说明对象与文章内容的意义。
3.领会本文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效果。
4.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杨焕明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像一个很大的“太空站”,6国16个中心制造的“太空船”要准确无误地全部对接,少一个区域,这个工作草图就不能说完成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尽管只占1%,其贡献和水平却不能用百分比来衡量。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吧。
推进新课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杨焕明,1952年生于浙江。197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1988年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后为法国INSERE-CRNS马塞免疫中心博士后;1989~1992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1992~1994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后。现为博士生导师、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为争取和主持完成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立下汗马功劳。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2003年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年度领袖人物。
2.基础积累
(1)字音
核苷酸(gān) 辜负(gū) 胰岛(yí) 疟疾(nüè)
滥用(làn) 衍生(yǎn) 免疫(yì) 囊泡(nánɡ)
毙命(bì) 无所适从(shì) 耸人听闻(sǒnɡ) 防患于未然(fánɡ)
(2)字形
鉴jiàn鉴定签qiān签定 滥làn泛滥槛kǎn门槛
患huàn祸患蛊gǔ蛊惑 诞dàn诞生涎xián垂涎三尺
信息筛选
人类基因组计划最早在1985年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杜尔贝克提出。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中国于1999年9月获准加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