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3140字。
新化四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刘琦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黠 鼠 赋
苏轼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怍。
注:嘐嘐(jiāo )聱聱(áo):象声词,鼠咬物声。虿(chài):蝎类毒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而视之,寂无所有 发:打开
B.役万物而君之 君:主宰
C.不一于汝,而二于物 一:专心
D.橐坚而不可穴 穴:洞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覆而出之,堕地乃走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B.余俛而笑,仰而觉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D.不一于汝,而二于物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②至莫莫夜月明,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③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
④儿童相见不相识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黠鼠装死逃脱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所有生灵当中,人是最有智慧的,但智慧的充发挥必须依赖意志的专一。
B.作者最终明白了人被鼠骗的原因,并推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这并不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而是有人告诉他的。
C.这篇寓言式的咏物小赋,故事简单而情节曲折有趣。黠鼠的作声引人、假死骗人、乘机逃脱,童子的发现、困惑、惊怪和措手不及,都写得简洁逼真,有声有色,幽默风趣。
D.作者认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之所以会被老鼠蒙骗,是因为人被外物所干扰,精力分散,懈怠疏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范 增 论苏 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②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③。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迹象。②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未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③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间:悄悄地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稍:渐渐
C.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 方:当……时候
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陋:浅陋,没有见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苏子曰: 增之去善矣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当于是去耶?曰:否
B.
于是余有叹焉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
C.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
D.
犹不能不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