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00字)
公开课,也要讲求实事求是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 姚芹明
公开课是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交流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对提高教师素质、进行教学改革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现在的公开课,无论何时、何地,何等级别,给人的印象是: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生整体素质高,科技含量大,教学手段新颖。可是听多了看多了之后,人们不禁要问:教师的表现是其真实能力的反映?公开课究竟有多大可信度?
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起来不难发现,公开课的可信度不高,因为它和实际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小的距离。
从准备的程度上分析 首先,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课教师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公开课是要接受别人评判的,它的好坏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为此,开课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精心准备课件,精心组织语言。为取得预期效果,先要进行演练,如同戏剧彩排一般。一班不行,两班;一遍不行,两遍。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的力量,找出不足,逐渐完善。平时的课堂教学显然不可能这样准备,不说精力来不了,条件也不允许这样做。公开课上,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语言表达天花乱坠,教学手段地涌金莲。从开始到结束,从讲授到练习,无丝毫破绽。这样的公开课真实性有多高、可信度有多大不能不令人生疑。一次公开课后,有人向开课的教师讨教经验,这位教师坦诚回答:“公开课是上给别人看的。” 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公开课是上给别人看的,那么平时上课才是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是因人、因场合而定,这样的公开课还有何真实性可言!平时的课堂教学这些教师还会一如既往,绝不会看到他在公开课上表现出来的风采。
不仅教师要准备,学生也要准备。要预习将要讲授的内容,还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其预习的广度、深度是平常所达不到的。课堂上,教学程序格式化,学生机器化。为创设虚假的情境,教师、学生要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