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学与评价的新思考
作者:高迎春 高海燕 时间:2006/5/11 12:01: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912
首先,我们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传统教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公开课的不同:
1. 基本理念不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公开课的教学与评价立足于发展,因而公开课是一种常规性的教学研讨活动,上公开课的教师教学素质不一定很高,教学中师生之间注重真诚的沟通与合作,其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公开课里暴露出不足是正常现象。传统公开课的教学与评价看重的是结果,因而公开课是一种不寻常的教学比武,上公开课的教师教学技巧一定要相当出色,课堂上教师是权威,教学过程大多数是演戏,老师做导演,学生当演员,戏演得出色才能得到评委青睐。
2. 强调的重点不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公开课的教学与评价,强调以自评为主,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因而评价方式是民主式的、开放式的、多元性的,有关的人员都可以参加评价,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大家畅所欲言,重在研讨,教者从中既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传统公开课的教学与评价强调的是鉴定与选拔,专人操作,以他评为主,因而评价方式是专制的、封闭的、垄断的,评价的气氛是神秘的、紧张的,甚至是敌对的。
由此,同样是公开课,对教者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公开课,一时的功败与否对教者个人影响不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是思想上望而止步、不思进取则终究会被拉下伍来。传统的公开课,一时(尤其是颇具规模的比赛)的成功,可以成就教者的辉煌,是该教师一生中晋职升级的有力佐证,由此也容易导致成功者的满足感,并产生惰性,甚至成为个人长远发展的一道障碍。
公开课的教学与评价要为发展服务,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那么怎样进行公开课的教学与评价呢?这是我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首先,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实实在在的教学研讨过程。现行的公开课尤其是校内公开课规定了上课的周期性,上得频繁,上得随意,缺少中心,因而参与的教师收效不高,由于听者不是有备而来,公开课之后的研讨总是蜻蜓点水似的,是任务型的,或众人顾左右而言他,或主持人作个简单小结,空费人力、物力。真正的公开课应该是求“质”不贪“量”,求“精”不贪“多”,有疑点、有难点而上,或者为研究一个课题而上,计划周密,课题提前公布,同行共同参与,参与者每个人设计出一堂具有个体特征的课型,并分头查找资料寻找类似课例的不同教法,然后或者安排大家都来上一上,或者指定教师上,上完课后,所有关于这一课例的资料拿出共享,共同研讨最佳教学方案,从而让大家受益。
其次,公开课的评价要注意专业与非专业人员的合理搭配。专业人员又分专家成员与普通人员,专家成员要求要高,能够高屋建瓴、切中肯綮地分析出被评价者的高低优劣,并对被评价者的教学发展提供指导性的建议;普通人员也要端正态度,不把听课当作看戏,不将评价流于形式,而是当作一件与自己发展息息相关的事情,真诚坦率地谈出自己看法。非专业人员为校方负责人、学生、家长及其他人员,目的是为该教师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较全面的信息。公开课并不一概拒绝评比,评比有助于教者了解自己的现实状况,校方负责人主要是横向把握教师之间的情况用慎重的态度及时反馈给有关的教师,然后纵向跟踪该位教师的发展状况。在非专业人员的评价中,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评价,俗话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学生是最真切的感受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但由于学生的评价不一定都有效度和信度,处理时要冷静、客观、谨慎,切忌以某一次的评价成为教师前进的绊脚石。
再次,公开课的教学与评价要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真正的公开课,绝不反对展示教学技巧,但授课人眼里摆在首位的应该是鲜活灵动、充满个性的学生,听课者眼里重点瞄准的也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活动。然而现行的公开课恰与此相反,授课者为了赢得对公开课教学的好评价,事先将教学过程精雕细琢设计好,答问者也做到心中有数,进行数次的预演,预演中问题的答案与教参有异的一律清除;听课者注意的是授课者的教学技巧。一堂课下来,评课者就教者的授业技巧各抒已见,大谈其谈,很少有人关注到这堂课有多大的针对性,譬如:学生存在的问题解答了多少,学生从这堂课里学得了多少;更没有想到让授课主体——学生参与评价。这里笔者并不反对执教者的事先备课,授课前教者周密的思考是很有必要的,但备课与实际教学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差距,当差距出现时,应该以有个性、有活力的学生的实际状况为本位,也许这一节课会很不完整,也许还暴露出一些不足,但在这节课上,教师的教学是针对本班学生设计的,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执教者和听课人分享到了学生的思考、见解和知识,感受到了学生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实现了教学相长,这就是理想的公开课。
公开课的教学与评价要为发展服务,牵涉的因素很多,笔者所谈的仅是皮毛,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关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