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应该拒绝“完美”

作者:江苏省常州市青龙中学 贺克春  时间:2005/12/2 20:08: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46
  在一次省级评优课上,有位参赛者借班执教《〈宽容〉序言》,她的教学设计流程如下:利用PPT简单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知识后,就让学生针对文本进行初步解读,然后全班分成十个学习小组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问题,要求问题尽量做到小、细、新、奇。然后老师当堂快速梳理了学生写在纸条上的几十个问题,从中筛选出由浅入深的三个问题作为本课学习的切入口,并请班级里电脑操作熟练的学生把问题和同学发言要点打到屏幕上让同学们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屏幕显示内容越来越多,讨论也越来越深入……45分钟过去了,还有一个问题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同学们仍意犹未尽。这一节课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一节失败的课。但最终它却被专家们评为一等奖第一名,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综观这节评优课,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讨论的问题,都来自学生。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正如吕淑湘所说:“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本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只体现在为学生提供资源、引导、启发和点拨等方面,使课堂教学流程具有了不可预测性。教师如何把握这种“不可预测性”使之有效生成教学资源,就可显示出其是否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高超的教学艺术、灵活的应变能力。而这节课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教学安排是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并能得心应手地引导、驾驭课堂流程的变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研究示范课,理应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常态课”。
  也许,这节评优课引起人们争议的是多年来各式各样的公开课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那个思维定势——一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就是在这种思维定势中,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成为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便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这样的公开课的确很“完美”,但是也显得很虚假,公开地给学生进行作假示范。这也是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
  记得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时,曾对实验好课提出了“五实”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有效率的课,每个学生应该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的课,平常实在真实的课,教师要努力创设开放互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有所发展。她极力反对所谓的“公开、示范、作秀”课,大力提倡有实验研究价值的“常态课”。因为这种“常态化”的研讨课可以为教学实验研究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真实样本。常态就是求真、求实,研讨有价值的富于探索性的东西。
  然而,现在仍有不少人把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如何、学生配合好坏作为评价是否是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全然不顾一节课、一段时间内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能力有无提高。这是令人深思的。教师表演、学生配合的课岂不成了一堂表演课?教师是导演和主演,学生岂不成了配角?这显然是没有走出“教师中心”论、“教案中心”论的误区,是不符合新课改理念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应该是根据学情去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教案不应是课堂做秀的“剧本”,而应像谈话类节目的策划提纲),并在流转变化的课堂中去审度和把握。所以公开课不拒绝漂亮,但不刻意追求漂亮;公开课应该拒绝“完美”,拒绝“作秀”,“完美”、“作秀”的课总是掩藏不住假的,因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永远会有遗憾。那种经过反复操练近乎完美的公开课,于学生有何帮助?于听课者有何启示?于自己又有何裨益?我们应该拒绝那种“完美”!另一方面,评价者也不应对授课者求全责备,用一把面面俱到的固定尺子去衡量他。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各种公开课应该拒绝虚假的“完美”,应该回归真实自然的“常态化”的研讨情境,还其教学研究的本来面目。而这本应成为大家的一致共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