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之种种怪现状

作者: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汪振学  时间:2006/5/2 6:56: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57
  公开课教学,是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再熟悉不过的事情。它与汇报课、示范课和实验课一起,构成了学校互听评课的主要内容,也是校本培训最有效的方式和最简捷的途径。笔者认为:公开课之初衷,就是把教者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听众(主要是本教研组成员),让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但我在长期的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些与公开课格格不入的怪现状,现罗列如下:
  一、有意识地选择课题
  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个别教师既不按教学进度、也不遵循编排体系来确定课题。一遇到公开课,总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篇目、最擅长的文体和最易把握的那一课时(第一课时居多)。因此,有些较难讲的课文,我们可能教几十年都看不到同事是如何教学的。
  二、一味的表扬
  在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问题后,不管其质量如何,老师总会问:他回答得好不好?学生也“心领神会”说:好!不能否认,这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有些学生的回答确实值得大张旗鼓地表扬。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些学生回答得不伦不类、似是而非。如果对这样的回答不进行及时的引导、委婉的批评,而是一味地廉价表扬,对那些经过积极思考、答案可能更贴切而没有发言机会的同学来说,会不会产生这样一种心理:那样的回答也能赢得老师的表扬,那我以后就不用这么认真地思考了。
  我想问的是,“教学机智”难道就是逢回答便表扬的代名词吗?
  三、过多的提问
  好多公开课,教者精心设计了若干问题。开课是提问,课堂上更是一问接一问,环环相扣,直到结束,也是留给同学们一个“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问题……在评课时,这样的课也往往好评如潮:要么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要么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显现……总之,褒多贬少,似乎提问就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试想:我们面对的是仅仅十三四岁的初中生,而不是知识丰富、才思敏捷的大学生,面对连珠炮似的问题,他们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吗?
  四、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
  在“新课标”之“新”的驱使下,许多老师的公开课的确让人眼花缭乱、耳目一新。教学过程完美无缺:有精彩的导入,有自然的过渡;有高潮、有亮点,还有悬念……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有重点,有难点;有课内,有延伸;有讲解,还有练习……教学形式更是新颖别致:有问答,有讨论;有板书,有挂图,还有多媒体……一应俱全,各种道具粉墨登场。这样的课,让学生高呼“新鲜”,让老师们直叫“精彩”,想找个缺点都很难。
  但我们偶尔也会发现这种情形:为了追求形式的花哨,重点未突出、难点未突破者有之;为了追求板书的标新立异,知识体系条理不清、本末倒置者有之;为了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满头大汗、弄巧成拙者有之……更有甚者,硬是把讲台变成了舞台,自己更是集编、导、演于一身,引吭高歌者有之,声泪俱下者有之……若有外行从窗外观之,还以为是“梦想剧场”大驾光临呢。
  五、过于强调时间的恰到好处
  还有一些公开课,只要一听到下课铃响便戛然而止,也不管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该小结的没小结,该强调的没强调,个别老师甚至连作业都来不及布置就草草收场,仿佛只有这样“恰到好处”地伴着下课铃声走出教室才是一节好课。
  之所以在公开教学时会出现以上种种怪现状,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施教者误解了公开课的含义,把公开课上成了“表演课”。公开课,既不同于汇报课的精心准备、谨小慎微;也不同于示范课的传经送宝、“名家”风范;更不同于实验课的推陈出新、大胆尝试。我认为它与平常教学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了几个同事做听众。很多老师,之所以费尽心机地上了一节很“成功”的公开课,无非是想证明:我的观念是新的,我的方法是活的,所以我的效果也是好的……但事实的确如此吗?
  我非常赞同李明高同志的观点:课堂教学,不是完美无缺的圆。是啊,我们何必为了一时的好评而在公开教学时去刻意改变自己的风格呢?在每一次公开教学时,无需打扮,无需装饰,将自己最自然的那一面展示给学生和老师。只有这样,你才会在每次公开课之后听到一些最真实的声音,取得一点最实在的进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