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小说类文本阅读(高考押题)
- 资源简介:
约47180字。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乙)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④,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
A. 鲁镇所有的人 B. “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 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 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2.画线②“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
A. 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B. 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 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 祥林嫂终于死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3.画线④中“惊醒”的含义是( )
A. 从沉思中惊醒 B. 从睡梦中惊醒
C. 从麻木中惊醒 D. 从迷惘中惊醒
4.上面两段话都提到雪花的描写,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B. 衬托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化小说的主题。
C. 以有声衬托无声,表现冷寂凄凉的气氛,衬托“我”心境的孤寂沉重。
D. 突出雪下得大,时间又很长。
5.对甲段中画线句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祥林嫂活着无依无靠,受穷受苦,死了倒是一种解脱,鲁镇活着的人从此可以清静了,这对双方都很合适。
B. 这是反语,表达了“我”对黑暗社会和鲁镇阔人们的憎恨。
C. 语句流露激愤,也带有沉痛,表现了对祥林嫂的深切同情。
D. 句中的“无聊”一词与“在无聊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中的无聊意思不完全相同。
【答案】
1.D
2.D
3.A
4.D
5.A
【解析】
1.《祝福》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活的有趣”的人正是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
2.细细体会,用“总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在祥林嫂死后的愤怒,因此解题的方向应该是迫害她的人。
技巧点拨: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使“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 者在心上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技巧点拨:环境描写的作用,包括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小说的主题;渲染 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等。
5.在现在这样的人世间,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这是“我”的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我对祥林嫂是同情的,对她的死感到无奈,对逼迫她的社会和麻木的人们,产生的是憎恶。没有流露出她的死使“鲁镇活着的人从此可以清静了,这对双方都很合适”的感情。
技巧点拨:理解文中某句话的含义,应从文章的主题考虑,题目中给出了几个选项,就要逐一分析,一定要联系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读者感受。
毛猴的大树
徐国平
出事那天上午,全村的人正兴高采烈地挤在村委大院,个个蘸着唾沫,起劲地点着分到手的钞票。谁也没注意到毛猴。
其实,毛猴一早就从大喇叭里听到消息,开发商要发放树木补偿款。他却没有一丝兴奋,也没像老婆那样急三火四地撅着屁股朝村委跑。毛猴慢吞吞地扒拉了几口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