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并提取文言文信息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780字
筛选并提取文言文信息
此项从文章的整体内容出发,考查围绕某一主题对相关信息的筛选,能力层级为C级。
●难点磁场
[试题1](★★★★)(文见难点18选文一)
全部为王导采取的使吴人前来归附的言行的一组为
①导每劝令之国 ②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③二子既至,则无不来也 ④导每劝帝收其贤人君子
⑤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 D.①②④
[试题2](★★★★)(原文见难点18选文二)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的一组是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②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③独伏不肯起。 ④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⑤征拜东海太守。 ⑥不敢见其邑子。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⑤
●案例探究
[案例1](★★★★★)(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十骑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知识依托:文言文基础知识等。
解析:①句是遇敌后不得已而采取的迷惑敌人的手段,不合题旨,即可排除A、B两项。⑥是李广死后的情形,也不合题旨要求,这样即可再排除C项。②④⑤句符合要求。对于此题型,一般可先选出明显不合题旨要求的一句或两句,排除相关选项,再对剩余选项中的疑点语句进行比较分析。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A项,未能从文章整体上了解“解鞍”的意义。
方法技巧:答题前应先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以便在做题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维倾向,这样可对所提供语句中多数很快做出判断;然后再对有关感到有一定难度的地方重点辨析。
[案例2](★★★★)(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
①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②远者归复,近者尽力。③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④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⑤登不敢辞,拜受而已。⑥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知识依托:文言文基础知识等。
解析:可采取正面选择与错误排除两种方式。②句是他临去世前上疏中所言治国方略方面的问题,④句写他不接受拜将封侯,⑥句写随从对怀疑为射弹丸之人采取的方式。此三项明显不合题旨要求。①句写孙登对待下属,③⑤句分别是对待徐夫人与步氏,都属于“待人接物”之主题。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A,误把⑥句归于孙登。
方法技巧:此类试题着力考查对文章中某一项内容(往往是主要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涉及到对全文有关信息的筛选和判断。此试题在做题时应着重把握两大方面:一、紧扣试题的主题要求。二、对细节问题要仔细推敲,全面落实。
●锦囊妙计
一、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及材料,确立全局观念
一般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次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
二、明确题旨要求,特别注意把握题旨的隐含信息
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当然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语料或错选。如:2001年全国试题:“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项是”——①要了解兵不厌诈的含义,这是题旨。②要求的是“手段”,而非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