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50
- 资源简介:
约7980字。
二十一 师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 "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 "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 2、本文的思想观点。 3、正反对比的论证。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 第1课时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最为尊奉的是“天帝君亲师”,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重,足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程门立雪(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小的时候非常聪颖,善于写文章。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音zuò)一起去向程颐求教,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所以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韩愈。
① 韩愈(768—824)768—824)生活在唐朝中期,恰好在安史之乱后,朝政日益衰败的时期。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祖籍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长大。在25岁中进士。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②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世尊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 。后人评价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韩愈的文章有如潮水一般浩荡奔腾,情感充沛,气势磅礴。
③他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