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11
- 资源简介:
约3380字。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_----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情景再现法等
7、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黄庭坚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更形象生动。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可见,一字不同,带给大家的却是别样的体会。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二)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抢答题,每题2分)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明确: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