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二
- 资源简介:
约18680字。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二
整理人:lydiyi
奉贤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 25—29 题。(12 分)
《胡宗元诗集》序 【北宋】黄庭坚
①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①林皋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已不见其人。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
②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庆荣而吊衰,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③今夫诗人之玩于词,以文物为工,终日不休;若舞②世之不知者,以待世之知者然。然其喜也,无所于逢;其怨也,无所于伐。能春能秋,能雨能旸,发于心之工伎而好其音,造物者不能加焉。故余无以命之,而寄于候虫焉。
④清江胡宗元,自结发迄于白首,未尝废书,其胸次所藏,未肯下一世之士也。前莫挽,后莫推,是以穷于丘壑。然以其耆老于翰墨,故后生晚出,无不读书而好文。其卒也,子弟门人,次其诗为若干卷。宗元之子遵道,尝与予为僚,故持其诗来求序于篇。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至于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则又似予所论诗人之态也。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 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后之观宗元诗者,亦以是求之。故书而归之胡氏。
【注释】①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②舞:玩弄,戏侮。
25.对第①段中的“不怨之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2 分)
A. 既要表现才华无所用的悲哀,又要表现隐逸山林的快乐。
B. 放弃建功立业的雄心,只能借助诗文实现生命不朽的无奈。
C. 即使抒发个人壮志难酬的愁怨也要保持平心静气的超然。
D. 才德之士选择隐居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生不逢时的无声控诉。
26.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 分)
A.也 B.耳 C.矣 D.焉
27.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 分)
28.对第③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感慨胡宗元的“喜”“怨”无人应和,与下文写胡宗元的创作经历相呼应。
B. 承接上文,进一步解说“候虫之声”的创作特点,凸显文章的中心观点。
C. 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批评当下诗人只知玩文词之工,却无兴发感人之意。
D. 以“候虫之声”喻指胡宗元的诗风,为其“世无知者”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29.请分条概述作者借本文表达的诗歌创作理念。(4 分)
25.(2分)C
26.(1分)D
27.(2分)整散结合,既体现出三种声音的不同,又简洁明快,节奏鲜明。
28.(3分)C
29.(4分)诗歌应该有“不怨之怨”的精神境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感而发而且要符合音律(动而中律);诗歌要有广阔深刻的思想内容(兴托高远);诗歌创作要刻意求变,努力出奇(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
崇明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日 喻
苏 轼
①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 ,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