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习题1(20份)
- 资源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一专题+《物种起源》绪论+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二专题+长亭送别+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二专题+陈情表+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二专题+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二)+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二专题+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二专题+项脊轩志+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三专题+报任安书(节选)+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三专题+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三专题+记念刘和珍君+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三专题+渔 父+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四专题+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四专题+兰亭集序+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四专题+逍遥游(节选)+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四专题+滕王阁序并诗+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一专题+斑 纹+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一专题+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一专题+景泰蓝的制作+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一专题+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习题:第一专题+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Word版含答案.doc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018益阳、湘潭高三调研考试)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广大新闻工作者常年坚守岗位,夙兴夜寐,坚持用妙笔和镜头记录祖国发展的成就,讴歌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
②《西游记》英译为《猴》,《红楼梦》俄译为《红色阁楼里的梦》,结果韵味全失,这种译法简直不可理喻。
③在央视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众人褒奖,电视剧导演曹慧生不赞一词,只顾埋头记录大家的意见。
④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处于震源中心的比芒村瓦釜雷鸣,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也变得伤痕累累。
⑤真正聪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能见微知著或是管窥蠡测,他们能够正确预测事情的发展状况,或是发现某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
问题。
⑥《中国在梁庄》以真实而辛辣的笔触,展示出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民的生存百态,可谓力透纸背。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B ①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使用正确。②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合语境。③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使用正确。④瓦釜雷鸣:比喻庸才显赫。望文生义。⑤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感情色彩不当。⑥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或文章深刻有力。使用正确。
2.(2018•太原第一学期高三阶段性测评)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并为全球金融稳定与改革注入新活力,以约7%左右的经济增速走在世界前列,贡献全球经济增量的三分之一。
B.为了保障运营安全,地铁公司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缓解高峰期人员过于拥挤,尽快建立票价激励机制,鼓励乘客避峰出行。
C.一些逆全球化现象的出现,尽管在形式上为这一理论“喝着倒彩”,但虚拟技术的发展却正在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开辟着真切的崭新空间。
D.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出发点是希望实现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秉持的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理念。
解析:D A项,重复多余,“约”和“左右”应保留一个;B项,成分残缺,“缓解”缺少宾语中心语;C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尽管”应放在“一些”之前。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听说家父得病,近日工作一直很忙,没有及时到府上探望,敬
……
此情可待成追忆
如泣如诉
陈情表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夺:夺取
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当:担任
C.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
D.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解析:A 夺:改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C C项,都是连词,因为。A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结构助词,的;B项,介词,比/介词,给;D项,动词,担任/副词,应当。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历职郎署
B.但以刘日薄西山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解析:A B、C、D三项加点词均为名词作状语。A项,“职”为名词作动词,意为“担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解析:D D项,“侥幸”指由于偶然的原因得到成功或免去不幸的事,与现代汉语相同。A项,古义,报告申诉;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B项,古义,赴京就职;今义,快速奔跑。C项,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B.今臣亡国贱俘
……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这个词语。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数千年来,商人、教徒、外交家和学术考察者等在这条“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道路上来来往往,通商、旅行、互动,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与丝路密不可分。而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出土文物,则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以至于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这样感慨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此外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此外再没有第
二个。”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还是木卡姆乐曲的悠扬,都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于丝路。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衬,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有层次的泉石意境;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19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丝绸之路”一词源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自此,这条道路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B.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物质交流,而且带来了文化交流,西方的宗教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传入中国。
C.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前者鼎盛于汉唐时期,后者兴起于郑和下西洋之后。
D.丝绸之路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所有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曾记录过与丝路相关的人或事。
解析:C A项,原文“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是将这个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