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各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二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沪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1/18 23:36:1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8220字。

  上海市各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二
  2019年宝山区一模(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8分)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轼
  ①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②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于上国②,然后得闻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③,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面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③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④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释】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會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④倍蓰(xi):超过数倍。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21.可填入第①②段末尾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耳    B.矣 乎    C.乎 也    D.耳 矣
  22.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山中人捋李公择当年读书处取名为李氏山房。
  B.李公择读书循流探源、含英咀华,获益良多。
  C.李公择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迹闻名于当世。
  D.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是为了供后来者阅读。
  23.下列对文章运用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象犀珠玉与金石草木等各有利弊突出书的功能价值。
  B.以老聃、韩宣子、季札等事例说明古人能够博览群书。
  C.以作者听闻老儒先生手抄勤读来批评近岁市人不读书。
  D.第②段详写先秦圣贤,而同时代学风因众所周知略写
  24.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①②段的作用。(4分)
  2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
  崇明区2019年高三一模语文(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原 才
  曾国藩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①,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④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②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