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22
- 资源简介:
约15470字。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诗海拾贝
郊 行
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注]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 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统治者不理民生。诗的大意是:嫩桑叶采光了,树阴也稀了,芦箔上的蚕茧结得又密又肥。(你们养蚕人)这样勤劳辛苦,为什么还闹饥荒呢?暗示苛捐杂税猛于虎,民不聊生。
诗写桑尽茧肥,正是蚕农的收获时节,诗人本欲分享蚕农收获的喜悦,于是随便问问农家的生活,结果却让诗人困惑惊异:农人长年勤苦,生活却一贫如洗,如同遭遇荒年饥岁。
本诗运用对比手法,农民大获丰收,却仍然饥荒,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
语林撷英
王安石名言
1.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2.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3.不以死生祸福累其心。
4.不以不善而废其善。
5.衣不求华,食不厌蔬。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7.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写山的古诗名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作者卡片
姓 名 王安石
朝 代 北宋(1021~1086)
字号称谓 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
籍 贯 临川(今江西临川)
主要成就 变法图强,收复五州,拓地二千余里;“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 《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
背景呈现
这篇文章是作者至和元年(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知识链接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真正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