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45
- 资源简介:
约3220字。
《咬文嚼字》教案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学习文艺评论的有关知识,明确文章是观点统帅材料的写作方法。
2.在分析文章上有从宏观到微观和从微观到宏观两种方法。
3.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前一天晚默预习课文,读三遍。第一遍,划出不理解或有感悟的地方;第二
遍,找出段落中心句及材料,并归纳总结为小标题;第三遍,理解实例内涵,
梳理全文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通过实例来阐明主题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推陈翻新,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
8、课时安排:晚默预习+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示:P.1]
本单元我们要学习文艺评论,文艺评论又称文艺批评,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某些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等文艺现象,文艺实践活动进行阐述和评判的文章,是评论者科学理性认识的体现。
既然文艺评论是议论性的文章,那么它一定有明确的观点,并且有材料支撑观点。
我们今天要通过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来掌握文艺评论的分析、鉴赏方法。
(二)认识作者——第一组展示:介绍作者
[PPT课件演示:P.3]
学生准备:概况: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
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三立座右铭:1、在香港大学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变
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
3、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先生不断地给自己
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在他80多岁时,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担起艰深的维柯《新科学》的翻译任务。
教师明确:朱光潜先生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息;同时,他对美有着深刻感悟。我们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