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16
- 资源简介:
约4750字。
《咬 文 嚼 字》教学设计
教学
理念 让阅读与写作携手,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对阅读鉴赏和写作的指导意义,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知识与
技能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作者赋予的“咬文嚼字”的内涵。
过程与
方法
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通过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对阅读鉴赏和写作的指导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在阅读中文学创作、“咬文嚼字”的作用与意义, 培养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重点 学习体会如何在阅读中“咬文嚼字”,如何用“咬文嚼字”的精神指导写作。
难点 通过领会“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
写作中去。
教法 引导、点拨、小结归纳
学法 课前预习、小组合作探究
手段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前几天看报纸,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 云南有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下河打鱼,不叫打鱼,他们叫借鱼,上山打柴,不叫打柴,他们叫借柴。
对于这两种说法,你们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打”字更直接,使人更易明白其用意。
2、“借”字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他们不是要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是尊重自然。自然界中的树和鱼,有借有还,才能让生态可持续发展。
同样表达一件事,只换了一个字就有了不同的意味,像我们这种对某句话中的一个字进行品味推敲的方式,在古代诗歌鉴赏中称为炼字,而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称之为——“咬文嚼字”(板书课题)ppt
二、解题:
昨天我跟一位老师讨论一个词的用法,有位老师过来说了我一句:“小韩,你这真是在咬文嚼字。”大家觉得这位老师在批评我呢,还是在表扬我呢——
为什么批评我呢?太死抠字眼了——一嗯,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的确是一个贬义词,(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