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10
- 资源简介:
约3180字。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说木叶》教学设计
执教者 课时 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必修五
教材分析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
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学情分析 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2007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