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51
- 资源简介:
约13880字。
《窦娥冤》教案
一、导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
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
抗精神。
二、导学重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
三、导学难点
1、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四、导学方法
1、用创设情境法,学生朗读此剧。
2、制造现场感,给同学身临其境的感觉。
3、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语言特色。
五、实施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六、教学内容及步骤
知识链接:《窦娥冤》知识梳理
1、字音辨认
刽子手(guì) 提防(dī fang) 盗跖(zhí) 错勘(kān)
前合后偃(yǎn) 罪愆(qāin) 尸骸(hái) 一陌儿(bǎi)
古陌荒阡(mò) 湛湛(zhàn) 苌弘(cháng) 亢旱(kàng)
2、通假字
(1)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糊突,通“糊涂”,混淆。
(2)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纽,通“扭”,拘束。
(3)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每,通“们”。
3、古今异义
(1)行动些,行动些 古义:走快(些)。今义:行走、走动或行为、举动。
(2)断送出古陌荒阡 古义:发送,指殡葬。今义:丧失、毁灭(生命、前途等)。
4、文学常识
关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四大家”之首。一生“不屑仕进”,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自称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杂剧代表作有《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救风尘》等。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①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或一场)组成,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戏剧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②在音乐上,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中每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