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5640字。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易•贲•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文与天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古人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中,其本质是追求内心光明,其方法论是允执厥中,呈现出独特而经典的发展规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思考天人关系开始的。为了观象授时、制定历法,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中国先民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产生了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始终是其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主体思想和主要实践始终是天人合一。
考古学证据显示,观象授时在中国有着超乎想象的悠久历史。太阳、月亮的光明成为中国先民身心两方面至死不渝的追求,光明成为天人合一的同义词和内在本质。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像人形而特彰明其心”,因而文明一词的本义为内心光明,文化一词的本义为通过人文精神教化使人内心光明。所以,文明兼有文化和光明两者的含义,《周易》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道:“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这种光明由内而外,所谓“君子之光,其晖吉也”。从而实现内圣外王,明明德于天下。
中国先民关于天文与人文的思考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考虑,是将天文引入个体生命精神。心性之学是天人合一的内在灵魂,天人合一是心性之学的外在逻辑。儒家尤其是宋儒,认为心性之学的来源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的“中”字来源于先民观象授时、立表测影而产生的“中”。立表测影要求表垂直于水平地面,精确辩证四方、八方等方位,因此使“中”具有了中正、中央等含义,并进一步发展出中庸、中和等思辨,形成了中国、中华等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
天体运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时间流逝、季节变迁、生物繁衍、粮食丰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妨举些事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作为距今约4 300年至3 900年,大约相当于尧舜时期的中央邦国都城,已经是在阴阳、太极和天地形成的宇宙观以及八卦、五方的天下观指导下规划建设的,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居中而治、掌握历法、敬授民时的权威。大量殷商卜辞、两周金文,例如西周天亡簋铭、春秋秦公簋铭、秦公钟铭等,出现了统治阶级关于天命、天、“(其)严在上”的文字。春秋战国以降,诸子百家的兴起,天命从统治者的话语权转变为民心力量、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民心即天命、天命即人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天人合一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下,中国先民创造了上古时期辉煌绚丽的文化、思想和制度。从《周易》及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乃至道家学说、汉地佛学等,均对天人关系、天人合一进行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深入研究和阐析发扬,形成了蔚为壮观、叹为观止的文化现象,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以止”的理念和特性。
(摘编自《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
《中国文化报》2019年4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个根本问题。
B.中国先民追求光明,这种光明由内而外,从而实现内圣外王,明明德于天下。
C.诸子百家时代,人们对天命的认识有了变化,认为民心即天命,体现了百姓的重要性。
D.中国古代辉煌绚丽的文化是在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天人关系的联系,从先民对天象的观测中探求“文明”一词的含义。
B.第三段中作者从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义说起,来证明古人因为追求日月而追求光明。
C.作者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论证天体运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并且被统治者利用来指导生产和生活。
D.最后一段列举了中国古代的多种学说,证明古人在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 B
解析 作者从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义说起,为了证明文明的本义为内心光明,而不是为了“证明古人因为追求日月而追求光明”,因而B项不正确。
3.下列对中国古代先民观测天象,对人文所起作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构建了天人合一理论和文明文化的内涵。
B.影响了个体生命精神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C.培养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研究作风。
D.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和哲学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低头族”,这种现象逐渐低龄化,甚至在小学生中蔓延。社会有关人士建议,加强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管理,明文禁止带手机进学校。
这些建议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支振锋提醒,立法落实起来有难度。从执行上来说,谁有权力没收学生带进学校的手机,那么多学生每人每天进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