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10
- 资源简介:
约5930字。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学情分析】
学生对重点字词掌握较难理解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的英雄,在厄运中不屈的志士,在险境中凛然的豪杰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此,他的笔下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人物。那么,在弱肉强食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教师板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一)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二)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础文言知识。
(三)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作者及《史记》简介
(一)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承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二)《史记》
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的先河,是24史的第一部。《史记》的体例和创作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纪(12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