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学案12
- 资源简介:
约8340字。
第3课 哈姆莱特
消极是促使悲剧发生的催化剂,悲剧是令人遗憾的结局。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是一个具有复仇心理、渴望正义的人文主义者。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哈姆莱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被复仇意念苦苦煎熬的他,把复仇当成了一切,而这一切,导致他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的女子视而不见,导致他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也使他最终落入仇人布下的圈套。最后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美好的东西也破碎了:他的雄心壮志、爱人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命。
1.走近作者
生平
经历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后因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1616年4月23日在其52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
主要
作品 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历史剧:《亨利四世》。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
2.背景解读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当时矛盾斗争激化,社会动荡的风雷已隐约可闻。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3.相关知识
(1)相关情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与其相关的故事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现在为父复仇不是时候,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课文节选部分就是从这里开始。
(2)文体知识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升华思想的目的。
1.字音识记
蟊贼(máo) 戕害(qiāng) 揩干(kāi)
繁文缛节(rù) 天谴(qiǎn) 脚镣(liào)
枭下(xiāo) 棕榈(zōng)(lǘ) 国玺(xǐ)
嗣位(sì) 阿谀(ē)(yú) 吮吸(shǔn)
禀赋(bǐng) 恭聆(líng) 藩属(fān)
山鹬(yù) 万恶不赦(shè) 战栗(lì)
2.词语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