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国民间文化保护的互动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5/31 11:06:12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660字。
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国民间文化保护的互动
秀州中学   朱瑜冬
正在全国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表面看似乎是文化部门的事,其实不然,这也教育界应当关注和参与的事。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发挥作用,从而实现中学语文教学与民间文化保护的互动。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应当重视渗透民间文化教育的独特作用。
众所周知,民间文化包括三方面,一是民间文学,二是民族民间艺术,三是民俗。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大量的民间文化的内容。比如课本中的《诗经》,其中有《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风”就是当时的民歌;而民歌就是民间文学。课文中的《兰亭集序》、《阿房宫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茶馆》等篇章都包含了民族民间艺术。而民俗事像在课文中比比皆是。有直接写重阳节民俗的《采桑子·重阳》,有写采莲习俗的《荷塘月色》。当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民俗,比如《祝福》中就有大量的民俗事像,过年祝福的习俗至今还在中华大地上以各种形式流传。再如与屈原有关的课文《离骚》、《屈原列传》、《涉江》等。教师在讲这些课文的时候结合传说故事,让学生了解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深受人民的爱戴,人民永远纪念他。在屈原投江之后,人们为了寻找他的尸体,就纷纷划船前去;为了使他的遗体不被鱼吃掉,便向河里投送粽子,由此形成了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习俗。如今,正是为了祭奠他的英灵,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不仅沿袭了吃粽子的旧俗,而且还广泛地开展龙舟竞渡的活动,男女老少都踊跃参加。在这一天里,可以看到不少江河湖海里龙舟竞发,锣鼓喧天,岸上人流如潮,欢声动地,盛况空前。这样热闹的场景在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得到了再现。
可见,民间文化是一种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社会文化,民俗本身就是生活,它是生活的一种模式性形式。民俗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人群共同的生活方式,是决定着人的命运、性格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指出,文学与民俗的联系很自然。因为文学作品是用生活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传达真理的,而民族的民俗正是同人们的生活发生着最密切关系的文化事像。汪曾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