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之“情情”林黛玉教案
- 资源简介:
约7720字。
一抔净土掩风流 ——《红楼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之“情情”林黛玉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红楼梦》版本很多,我们目前能数出来的就有几十种。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我们要明确,并不在于版本的考证与研究。主要是为了学习前人的写作经验,在这些精彩绝伦的故事中,去学会一些能够伴随自己读书生涯一生的阅读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去把握故事的内涵,学习名著中的精髓,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真正能从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和体验。
我们的学生进入高中了,家长素养也普遍较好,绝大多数具备较为丰富的阅读体验。为此,我推荐他们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上下册版本的《红楼梦》。在此,我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为例。学有余力者,再去关注别的版本。
其前八十回是以曹雪芹的《石头记》为底本,也就是我们说的庚辰本,后四十回则是高鹗整理和再创作。这个版本有非常强的考证校勘班子,来自于红楼梦研究所,还请到一大批老红学家为顾问,已经刊行30多年,注释也比较齐全精准,对学生充分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有着十分大的意义。
教学工具
学生已通读了整部书的内容,部分同学能背诵书中的经典诗词,在阅读过程中精读了宝黛初会、妒生麒麟、共读西厢、黛玉葬花、结诗社、史林联诗、题帕三绝、焚稿断情等重要章节,绝大部分同学做了较为详细的阅读笔记。但学生对作者构建人物的方法知之甚少,赏读人物的方法比较单一,常常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更不懂得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办法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个核心任务的实践困难重重。基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引导同学们更深入、更科学地整体把握《红楼梦》人物,于是选择“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来指导同学们读懂《红楼梦》中的“情情”林黛玉。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现在的教学改革中,进入了核心任务群,也很好映了我们的时代要求——海量信息下,我们该如何对待名著,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衍生信息和戏剧作品、名家解读中去更好构筑自己的阅读体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整合《红楼梦》中关于黛玉之“情”的经典场面描写,梳理出黛玉的“情”路历程,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2、了解不同媒介对同一内容的阐释的异与同,并能准确点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课堂智慧的形成;
3、提升学生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力,既能跨越,更能整合,最终培养出深度阅读经典作品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展示不同媒介对“黛玉之死”这一经典场面的解读,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并谈理由;
2、跨媒介阅读与实践,设计“黛玉之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