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散文阅读练习题(3份)
- 资源简介:
3份。
专题突破练三 散文阅读
一、(2022•山东潍坊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
千载白鹭鸣庐陵①
徐 剑
已经是晌午,秋阳浮冉于中天。秋后阳光仍炽,苦夏未尽。赣江清如镜,楼高八面风,一行白鹭盘旋江面,东风起,送我上青云。
秋声近,吉安城郭。我看到白鹭洲,一洲分两水,青螺屿楼浮在水上,章贡之水赣南来。白鹭展翼,扶摇直上江天,一派好风光!庐陵地杰人灵,北宋以降,古庐陵鼎甲四十九人,宰辅十九人,尚书六十九人,兀立吉安的天空,一个个寒门学子戴乌纱,穿红袍,胸挂锦鸡,无限风光在庐陵啊!
今天的庐陵,历史上又称半座苏州城。可已找不到旧时模样。阳光金晃晃地,洒满城郭。下车,一路台阶至底,是一个广场,正中央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白鹭洲书院”。
绕过白鹭洲书院石碑,朝前走向廓桥。太阳斜照下来,站在桥上,极目远方,由远及近,赣江碧流天际来,八面见画境,是诗,是词,更是秋水文章。乍看,不见一只白鹭翱翔,可我以为绿树掩映中,栖息着万千白鹭,风掠,竹动,一鸣冲天,一如历朝历代的学子。
白鹭洲中学出奇地静。逐级而下,过一座四角为石柱的亭子,南边两个石方柱,镶着一副楹联:“芟其芜,行其涂,似有天作地生之状;视其细,知其大,岂独山原林麓之观。”妙哉此言,修杂芜而成参天大树也。移步石亭,但见赣江岸边,一棵古樟树,树高千余尺,遮天蔽日,犹如一柄巨伞,荫庇着一代又一代庐陵学子。据说,古樟树有三百多年历史,而白鹭洲书院则在朝朝暮暮中观鹭栖鹭飞七百年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遥想当年,上饶府人氏江万里知州庐陵,想为百姓办点事,留得好官声。他认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事,莫过办一所书院,让贫寒子弟读得起书。寻来找去,唯白鹭洲风水极佳,江水汤汤,一洲浮于两水之上,芳草萋萋,绿树连江天,乘舟、乘船,可载庐陵学子行赣水,入鄱阳湖,进长江,云帆高挂,金榜高中入殿堂。且白鹭洲书院又在水中央,学子上学,一篙撑舟,渡江而过,登洲,惊起白鹭一片,盘旋半空,复落树上,仿佛看到江水云树间,伫立一个个白衣隐士,彼乃庄周化蝶,老子骑青牛而来,孔子咏而归,还有孟子、屈子、司马迁化鹭而来。
……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本一第二段中两个“风光”含义不同,前者指自然景色,后者指庐陵学子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影响。
B.文章想象孟子、屈原等先贤化鹭而来,既增添了白鹭洲书院的传奇色彩,又烘托了其悠久历史。
C.崖山战役失败,作者用“烟消云散”“水沫泡影”等形象化语言,旨在表达了对宋亡的惋惜之情。
D.刘真、伍若兰两位共产党人曾在白鹭洲中学读书,他们英勇就义的光辉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作者。
【解析】 B项,“增添了书院的传奇色彩,又烘托了其悠久历史”错误。文章想象孟子、屈原等先贤化鹭而来,旨在体现白鹭洲书院的文化意蕴。C项,“旨在表达了对宋亡的惋惜之情”错误。旨在突出文天祥在此情形下的忠肝义胆。D项,“两位共产党人曾在白鹭洲中学读书”错误。由文中“我想到吉安儿女刘真、伍若兰,两位年轻的共产党人,不知他们当年是不是在白鹭洲中学读过书”可知,作者并没有明确说明这两人曾在白鹭洲中学读书。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开头两段以及后文对白鹭洲书院的景物描写,既表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又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B.文章用张良、苏武等忠肝义胆的贤者衬托文天祥的巍然形象、不屈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
第一部分 复习板块一 专题四
(2022•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考专家联测卷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那些消逝的歌
王开岭
“很多歌消失了。有些歌只有极少人唱,别人都不知道。比如一些学校的校歌。”
这是汪曾祺《徙》的开头。接下来,他提到了一首家乡校歌,很感人。当时我就想,后人再写不出这样的歌了。
“西挹神山爽气,东来邻寺疏钟。
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
半城半郭尘嚣远,无女无男教育同。
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
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这是首了不起的歌,区区几十字,竟把学校地理、风物美景、男女平等的新潮、传统师道、成长励志和抒情——全收进去了。用今话说,即是爱本校、爱故里、爱国家、爱传统、爱时代……远近虚实,一首校歌应有的精神之义,尽在其中。
这是真正的校歌——本土本校之歌,我甚至想,一个外国人若懂汉语,单凭此歌在中国找到这家小学是可能的,汪先生说:“学校东边紧挨一个寺,叫承天寺。‘神山爽气’是该县‘八景’之一……‘爽气’是什么样的气,小学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很美。”
不懂词没什么,重要的是唱,唱它时的那股劲——那股昂首挺胸、热血沸腾的劲,那种亢奋和鲜美的精神状态。我想,那个叫汪曾祺的孩子在大幅度张合嘴巴时,或许常抬望天边的云,想象在很远很远之外、很久很久之后,自己和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一首天天住在嘴边、响在耳畔的歌,终究是一粒种子,会在幼小
……
第一部分 复习板块一 专题三
(2022•湖北鄂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愿作兰州一游子
唐 军
一条河,一座桥,一本杂志,一个坐标,一份远方的呼唤,兰州在我的心里就有了独特的气质和风情。李修平的《兰州味道》,更像一封邀请函,于是在某个盛夏的清晨,我迎着黄河而上。
列车载着久居江南的我,一路飞奔,这一路是扎眼的横无际涯的黄土;这一路是连绵不断的“黄”山;这一路是三三两两散落于山坡、山谷、山洼间土黄而低矮的民房或村庄,间或看见一星点的溪水或山泉,这使得我不敢相信即将奔赴的城市被叫作“金城”。
置身于如意形状的甘肃大地,黄河一般蜿蜒悠长的兰州,我感于它虽没有北京宫阙的厚重,没有上海高楼林立的繁华,没有南京六朝古都的沧桑,却似曾相识。
若说黄河是中华的根,那么中山桥则是兰州的魂。我解下行囊,奔向中山桥。一场雨却不期而至,偌大的凉爽感扑面而来,即便是盛夏,兰州的太阳也没了脾气,兰州城变得如此清凉。雨不紧不慢地下着,我在雨中散步,酷热难解的心绪、俗世纷扰的感伤,在雨丝自上而下的洗濯中,得以排解,作茧自缚的心性也随之消弭。这里没有沉闷的空气、燥热的气流,有的是清风习习、尘嚣尽落,郁郁枝叶间,鸟韵虫鸣弥漫。
隔栏观望滚滚的黄河水,心中怦然涌起一丝淡淡的依恋,从巴颜喀拉山脉涓涓汇聚的水流,不远千里万里向着遥远的大海,蜿蜒曲折着,一分一秒不肯停下追逐的脚步,又在年年岁岁、分分秒秒地滋润着炎黄子孙坚强不屈的脉搏、歌唱着华夏儿女的生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