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细读精讲
- 资源简介:
约9610字。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 细读精讲
教材原文
项脊轩志[1]
明•归有光[2]
项脊轩,旧[3]南阁子[4]也。室仅方丈[5],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6],雨泽下注;每移案[7],顾视[8]无可置者[9]。又北向,不能得日[10],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11],使不上漏[12]。前[13]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14],日影反照,室始洞然[15]。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16],亦遂增胜[17]。借书满架,偃仰[18]啸歌[19],冥然兀坐[20],万籁[21]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22],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23]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24]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25],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6]。东犬西吠[27],客逾庖而宴[28],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29]为墙,凡再变矣[30]。家有老妪,尝[31]居于此。妪[32],先大母[33]婢也,乳二世[34],先妣抚[35]之甚厚。室[36]西连于中闺[37],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38]。”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39]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40]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41]曰:“吾儿,久不见若影[42],何竟日[43]默默在此,大类[44]女郎也?”比去[45],以手阖[46]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47],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
……
作文讲记
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县一个日薄西山的大族之中。说是大族,出自《震川先生集》“谱•世家”一章:“至成化、弘治之间,休养滋息,殆百余年,号称极盛……而归氏世世为县人所服。时人为之语曰:‘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然而,昔日的辉煌及至归有光一代之前,便已经急遽败落。在这样家世凋零的情况下,归有光的书斋也就受其影响,命名为“项脊轩”。项脊轩者,“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恰似人身之颈项与脊背,一方面与“轩”共言其室之狭,另一方面,项与脊支撑起人的头颅、骨气与精气神,具有着文人所青睐的文化寓意。另外,项脊轩也被用来纪念曾在项脊泾(今江苏苏州)居住的归有光远祖归道隆,蕴含着追思祖上先贤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