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至2006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分类解析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1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7/18 6:37:05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9360字。          
(邯郸市一中  刘玉星)
     2004—2006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分类解析
(一) 即景感怀类 
1. 2004年全国高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2 )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 (1)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2. 2004年全国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 “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答: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3. 2005年全国高考黑龙江、吉林、广西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注 ]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 1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 ” 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 2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 ①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