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练
- 资源简介:
约17510字。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穿上迷彩服,脱贫攻坚最前线就是他的战场。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选择投身新战场——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15年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41%。这一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呢?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
说干就干,朱有勇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倡导种冬季土豆,农民刚开始不积极,他跟村组干部搞起了示范种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他第一个下去推车,任凭泥巴溅了一身;寻找水源时,他拄着拐杖穿行在雨后湿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
驻村扶贫,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战服”。他要求参加院士指导班的学员都要穿上迷彩服,因为这样可以一扫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激发起奋斗的姿态来。
种出五斤重的“神奇土豆”,种出药企抢着买的“有机三七”,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把“冬闲田”变“致富田”,老百姓的评价,就是朱有勇脱贫战线上的口碑。
(摘编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材料二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主攻深度贫困,(甲)___________。从西海固到西南边陲,从乌蒙山区到秦巴腹地,一个个脱贫故事,汇成决胜全面小康的壮丽答卷。减贫95%左右、每年脱贫超过1000万人,一系列数字“含金量”十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有勇示范种植冬季土豆、考察三七种植基地,用实际行动挑起了蒿枝坝组脱贫攻坚的重担。
B.任德旭建起耐旱、耐贫瘠的刺梨产业园,年收入3万元,特色产业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钱袋”。
C.“回头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因此不能只看取得的成绩,更要发现存在的问题,鞭策自己不断进取。
D.针对不同的问题不仅要精准施策,还要敢于担当,“回头看”要落实到改上,才能保证其经得起历史检验。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有勇把迷彩服作为脱贫攻坚战的战斗服,原因是它可以激发奋斗的姿态,摆脱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
B.“两不愁三保障”就是要解决贫困群众日常生活中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
C.要更好地找到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突破口,不仅取决于能否在“回头看”中发现问题,还取决于如何面对问题。
D.“回头看”标志着脱贫攻坚进入了冲刺阶段,此时应戒骄戒躁、沉着冷静,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材料二中(甲)(乙)(丙)(丁)横线处句子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家一户”精准施策,脱贫底气更足了
②打基础谋长远,贫困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快了
③“输血”变“造血”,贫困户发展能力更强了
④瞄准突出难题,脱贫攻坚不断提速、提质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4.材料三在论证思路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拉加德说: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减贫最有经验的国家。结合三则材料分析,中国减贫工作有哪些值得世界各国学习的经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毛泽东于1942年5月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延安讲话》)和习近平在2014年10月发表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北京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艺性质和意义的理解认知。在现代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两个“讲话”给予了妥当的理论处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