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联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5150字。
领略魏晋审美,探寻生命哲思——《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联读
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这两篇文章共同收录于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选取了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抒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是以明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而《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这两篇文章则是写景、抒情、明理熔于一炉的经典作品,一文一赋,体裁迥异,风格不同,呈现出了古代散文发展的多元性的特点。王羲之与陶渊明同为魏晋名士,人生选择不同。因此在疏通文意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与研习,更能品味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领会魏晋名士独特的生命追求。先秦的百家争鸣,建安的风骨铮铮,而至魏晋则有名士佯狂,风度翩翩,各为君子,为大唐的气象而张本,烛照文化千年。魏晋风度,承前启后,尤其是对生命的观照,对自我的反思与省察已渐具思辨明理色彩。“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魏晋孤文”(欧阳修语)的《归去来兮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王、陶二人用笔墨抒写意志情怀,用作品、人格构建精神堡垒。在工具、实用理性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我们更有必要去思考“魏晋风度”在新时代的信念引领与哲学价值。
课标分析
《2022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语文活动培养高尚的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还指出,要精读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能够结合具体作品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释古代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等。因此,设计《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对比阅读,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来体会魏晋时期文人名士不同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来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感悟古人的自然观和生命观,理解其思想在当下的文化传承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梳理意象,探究审美特点。
2.比较王羲之和陶渊明在自然观和生命观上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比较王羲之和陶渊明在自然观和生命观上的不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古代文学一直将人与自然的关联作为一个恒久讨论的话题。《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都书写了魏晋文人对人与自然的思考,联读这两篇课文,领略魏晋审美,探究魏晋文人在自然中寄寓的生命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