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21
- 资源简介:
约4840字。
1.3《蜀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蜀相》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主要学习内容为中国古典诗歌。本单元的主题是“诗意的探寻”,这一主题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本单元选编的诗歌,都有着丰厚的意蕴,需要细细品味咀嚼,多方面探求作品的“诗意”;其次还要学会让自己的阅读体验与生活经验相印证,由此感受诗人创作时心灵与世界之间的相互碰立撞、激荡,学会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发现诗意,体认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
1. 深入研读本单元选编的古典诗歌作品,探寻寻诗歌之美,品评诗歌之味,感受古人通过诗歌表达的哀乐悲欢等种种情感。
2.从传统文化经典的角度来理解古典诗歌,把握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探讨古典诗歌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古典诗歌的思想意意义和审美价值。
3.结合以前所学,梳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尝试探讨评述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声韵格律、表现手法、审美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总结学习古典诗歌的经验并得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的创作与欣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数千年来,伟大的诗人灿若繁星,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大高峰。《蜀相》作于唐肃宗 760年的春天。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此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生灵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定居在浣花溪畔的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设计《蜀相》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品的深层意蕴;了解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