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6120字。
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理解语句的含义 。
2. 深入领会文章深沉的文化底蕴,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3. 梳理文中景、物、情的关系,品味文中蕴含的哲思之美。
核心素养
语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生命不息的赞美,感受作者对时空变幻的哀叹,对珍爱生命、珍爱和平的呼唤。
重点:理解文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用现存的事物来追溯曾经的世界”的联想手法。
学习提示
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颇有诗意。阅读时要随着作品的描写发挥联想,读出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哲思之美,理解文中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学习如何在描写中融入想象与思考,让文章富有内涵。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代文豪鲁迅却被另一位文人所折服,并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李广田也曾说“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他就是冯至,他的散文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一个消逝的山村》。
二、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等。鲁迅称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三、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1942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十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1938年底至1946年,冯至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教授,在昆明的七年是他的创作高峰期,最重要的作品都作于此时。为躲避空袭,也方便创作,冯至经介绍在昆明城外杨家山林场茅屋住了一年多(1940—1941),之后也常去那里休息、写作、聚会。在国家危亡图存、兵燹战火围困之际,在林场相对隔绝的生活空间中,冯至对世事的应对进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