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42
- 资源简介:
约3080字。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分析本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情感变化背后的精神境界。
二、与《金谷园序》对比,分析《兰亭集序》为人喜爱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析本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2、探究文中王羲之的“死生观”,及其所提倡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成果展示,教师点拨,学生小结
资料链接:
据说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时候喝了点酒,随后大醉,等到酒醒,觉大醉之时写的字不错,不过,字里行间偶有瑕疵,便又照原文写了近百个版本,皆不如原稿,自己也觉得原稿甚好,决定留给子孙掌管。一代一代传承,便到第七代孙智永手里。智永活了近百岁,但他是从小就出家,没有子孙,对《兰亭序》原稿十分珍视的智永,临死时把书稿交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
辩才也是书痴,害怕遗失,于是在方丈屋里的房梁上凿了一个暗格,暗格里专门用来存放《兰亭序》,需要学习时,便从房梁上取下。
不幸的是,同时代出现了另一位书痴,更加不幸的是,这位书痴还是一皇帝——李世民。他便下旨安排下面的臣子收集魏晋时的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书法的李世民,几乎把所有的王羲之的书法收集到自己手里,就欠一《兰亭序》。
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想用重金购买,但被王家多次拒绝。他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便派出大臣萧翼找辩才和尚下棋,成为好友。后找到机会,趁其不备,将《兰亭集序》书法偷走。
《兰亭集序》不仅书法瑰宝,更是一篇上乘佳作。文字灿烂,自辟径蹊,绘景抒情,评史述志,令人耳目一新,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智慧哲理,依旧照亮后人。请我们一起走进魏晋,走进兰亭,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兰亭集序》的真迹已经消失在了滚滚长河之中,但是其中的哲理智慧却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近日,我校将举行“承继优秀作品,开拓精神视野”系列活动,你们小组被要求为《兰亭集序》画一副作品以及写一段介绍作者关于宇宙人生观认识的文字。分小组讨论并完成学校的任务。
二、通读全文,确定画作
1、先欣赏多媒体范读初步感受本文情感变化,再自由诵读全文并勾画出具体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并探究交流使用哪一种情感进行图画创作。
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