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教学设计6
- 资源简介:
约2650字。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等四首)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诗作,探究诗人表达的情感以及形成原因。
2. 学生能通过诵读,借助声音,传达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增加读诗体验。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借助锁定关键词、知人论世等方法,准确把握诗歌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诗诗互译”,尽可能合理地表达原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想
“古诗词诵读”板块是教材中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单元。因此,分析其在教材中的定位,是决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前提。从教材中诗歌下的相关赏析与指导文字,可以看出,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比如:
1.诵读这首诗,仔细品味它是如何托物寓意,表现心怀的。(《拟行路难•其四》)
2.诵读这首诗,要仔细体味它是如何通过富于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的。(《客至》)
3.诵读时可以细细体会其脉络和情感。(《登快阁》)
4.诗作中间四句,通过一些日常细节,含蓄自然地传达出等待中的清闲落寞,诵读时要好好体会。(《临安春雨初霁》)
但是,学生需要一步步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①学生自主阅读,借助教材的资源(诗歌、赏析文字),基于诗歌的关键字词,初步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②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诗人为何会表达出这样的情感。孟子说:“颂其诗,读起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可见,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探究诗人情感产生原因。③学生由初读、再读,不断深入地诵读,更好地传达诗歌表达的情感。④诗诗互译,深入体验。
其实,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诵读”板块,究竟该如何处理?可能存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自由式。教师不加过多介入,只是要求学生熟读、背诵。这样和教材之外的古诗词没有多少区别。其作为教材中的一个板块在教材系统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2.教读式。教师处理这些诗词,完全等同于其他单元的古诗词。没有体现这个板块的特点。
3.活动式。教师将这些古诗词作为诵读的材料,举行班级或年级的古诗词诵读活动。这样,学生参与度比较高,但是对诗词本身并没有入脑入心,只是了解了一些朗诵技巧。总之,技巧大于内容。
其实,处理这个板块还是要有教材意识,基本遵从教材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