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学设计13
- 资源简介:
约5740字。
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教学设计
第4课 《望海潮》(东南形胜)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教学素养
三、作者背景常识
四、鉴赏活动
五、文本研读
第4课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一、素养目标
1.鉴赏词人笔下的景物形象,体悟诗歌流露出的情感。
2.细细品味词人的炼字艺术,感受语言的魅力。
3.体会词人描绘景物的巧妙艺术手法——点染、虚实结合、对比等。
二、教学素养
唐代诗人韦庄曾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江南自古繁华,然而在柳永和姜夔的笔下,也许会带给你别样的感受。
八月钱塘,西湖秀色。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脱俗的美,什么叫真正的美。一支笔,绘就西湖美景;几句词,尽显钱塘繁华。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这河水中流淌着的那神秘而残破的梦。
三、作者背景常识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仕途无望,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生。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定风波(自春来)》《鹤冲天(黄金榜上)》《望海潮(东南形胜)》《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
[名家评说]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李清照《词论》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作为一介平民,柳永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歌伎在孙何宴会上歌唱。孙何问知是柳永所作之词,于是便邀请柳永前去赴宴。
[情境活动]
《望海潮(东南形胜)》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作者用铺叙的手法,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北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平景象。据说“此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