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7
- 资源简介:
约5500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课题 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作者不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郦说、李说和苏说的联系与区别。
2.能力目标
(1)掌握“鼓”、“殆”、“莫”、“发”、“何”多义词的意义;
(2)了解虚词“而”的常见用法;
(3)了解宾语前置句的结构特点。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总结“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则。
教学难点 .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总结“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则。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笔记
一、新课导入
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
2.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的成就:
诗:清新豪健,想象丰富,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词:改变了五代以来的婉约柔靡的文风,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
书法: “宋四家”之一(苏东坡、 黄庭坚、 米芾、蔡襄)。
3.写作背景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今属河南),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3. 文体知识
记: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山水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