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23
- 资源简介:
约4420字。
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教学设计
第3课 《蜀 相》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教学素养
三、作者背景常识
四、鉴赏活动
五、文本研读
六、文本联读
第3课 《蜀 相》
一、素养目标
1.通过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感受李白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杜甫忧心国事的感怀。
2.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体会诗歌的语言魅力。
3.鉴赏诗歌的表达艺术。
4.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的飘逸和现实主义的沉郁。
二、教学素养
唐代诗坛群星闪烁,李白和杜甫就是其中极为璀璨的明星。惨淡的月光下,一个孤单的身影,左手一壶浊酒,右手一把利剑,趁着酒兴而舞,利剑反射出淡淡寒光。借着酒气与剑气,诗人痛快淋漓地呼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然而苦难和穷困使另一个身影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楚倾泻而出,多少忧国忧民积郁其中。一代诗圣,壮志未酬,仕途坎坷,却只能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长叹。
三、作者背景常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人,唐代诗人。杜审言之孙。后人称他为“诗圣”。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攻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于湘江途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其作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主要作品:《春望》《北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名家评说]
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陆游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当时杜甫避乱于成都。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大唐王朝仍处于风雨